课题组提出到2050年建成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新枢纽
昨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在北京联合举行“广州南沙新区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成果发布及研讨会,提出广州南沙新区的总体战略是,用40年左右时间,将广州南沙建设成国际智慧海滨城市、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枢纽。
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学部委员王伟光,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出席并分别致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等发言。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庆良主持会议。这次发布标志着南沙新区的开发建设在理论研究层面获得了重大突破。
南沙新区总体战略
用40年左右时间,将广州南沙建设成国际智慧海滨城市、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枢纽,在经济、社会、环境、国际化等方面达到香港及其他国际先进城市水平。届时,南沙新区人口稳定在240万人左右(去年人口普查登记对象30万人左右,编者注),经济总量达到18000亿元人民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5%至90%。
未来40年
南沙建成国际智慧滨海新城
广州南沙新区规划面积800多平方公里,是国家“十二五规划”(2011年至2015年)中提及的三个粤港澳合作平台之一,其余两个分别是珠海横琴岛和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于2009年发布,深圳前海综合规划预计也将于近期出炉。
课题组执行组长、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介绍,南沙开发,建议走“从容跨越”的道路,分三步,用40年左右的时间,在本世纪中叶,将南沙建设成为国际智慧滨海新城、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枢纽。
高培勇称,从战略定位上看,宜将南沙新区定位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一方面,从战略诉求来看,南沙要放在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和最近批复的西咸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战略作用、目标定位和争取的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向这些先进地区看齐,并积极借鉴其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从目标任务来看,南沙要肩负使命,在地区发展和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若有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定位,南沙将发挥4个方面的作用:中国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海上门户;粤港澳全面合作的综合试验区;广州科学发展的龙头示范区;珠三角湾区的宜居家园。
而从愿景来看,在未来40年左右,乃至更为长远的发展战略中,南沙要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智慧滨海新城、岭南水乡生态名都”。
从功能定位来看,报告提出,南沙新区要打造成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枢纽。
而主导产业方面,南沙将主打高端服务业、科技智慧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产业、旅游休闲健康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群。
南沙四大战略功能解读
1 中国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海上门户。南沙要在开放型经济、商贸旅游、航运物流、会展等诸多领域,成为广州国际交往的新平台,成为中国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海上门户,成为推动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 粤港澳全面合作的综合试验区。在粤港澳合作的三大平台中,南沙的区位优势明显,面积最大。南沙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领域、全方位拓展粤港澳合作领域。第一层面,利用国家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的机遇,深入开展专业服务、科技创新与研发设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及影视制作等领域的全面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政策支持,使南沙在港澳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开放中先行先试,将南沙打造成为科技教育文化国际合作特区;第二层面,深化合作领域,从产业领域拓展到文化和社会领域,在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创新合作模式,率先试验,先行先试;第三层面,深化制度接轨,将南沙建设成为粤港澳共享、经济一体、文化交融、制度对接的共同家园。
3 广州科学发展的龙头示范区。南沙的发展要落实到“打造一个新广州”,在新时期广州发展中起到龙头示范作用。一方面,要将南沙建设成为广州国际中心城市的“主城功能新区”,共同承担起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以更大的气魄、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借鉴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思路,将南沙建设成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成为广州经济新的制高点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龙头。另一方面,要在发展模式、发展动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创新及城市功能提升等诸多方面率先探索、率先实践,力图突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广州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宜居城市“首善之区”的示范区。
4 珠三角湾区的宜居家园。南沙人口密度低,土地、岸线和生态资源丰富,是珠江口湾区发展“脊梁”的重要节点,南沙要充分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以营造一流的人居环境为指引,加快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步伐,将南沙打造成为环珠江口宜居湾区优质生活圈示范区;将南沙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健康休闲旅游中心。
张广宁:把南沙新区建成国际门户
张广宁在致辞中表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南沙新区开发提升到“深化粤港澳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新高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提出了“以南沙新区开发为突破口,打造一个新广州”的战略构想,赋予了南沙新区新任务和新使命。
张广宁说,“我们的愿景是,以综合配套改革和深化对外开放为主题,把南沙新区建成立足珠三角、服务内地、连接港澳、对接东南亚的核心载体,对外成为扩大开放的国际门户,对内成为引领珠三角、全省和全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
张广宁说,成立国家级南沙新区十分必要。不仅有利于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有利于构建珠三角转型升级新平台,还有利于形成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对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都有益处。
万庆良对课题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从容跨越;岭南水乡,三新南沙”(国际智慧滨海新城、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枢纽)的总体战略和定位,立意高远,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广州南沙新区的建设指引了方向。
[pagebreak]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南沙应实施跨越式发展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提到,南沙作为一个沿海后发区域,需要追赶,但着眼于质量、效益和创新。
王伟光说,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自然经济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有一个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比如要经历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等发展阶段,但对于特殊和不完整的经济区,特殊的区域内外环境完全使其在发展阶段上实行跨越式的发展,因此必须因地制宜,不可拘泥所谓定位,制定特殊区域的发展定位和战略。尽管南沙目前还相对落后,但它支撑一个完整的、发达的珠三角自然经济区,因此综合考虑南沙内外部条件,南沙必须实施实时阶段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南沙开发大事记
●1990年6月,广东省、广州市分别确定南沙为重点对外开放区域和经济开发区。
●1993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南沙经济开发区,辖区内现有15个管理村(农村)、200多家三资企业,人口7万多人。
●1997年9月22日,《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正式颁布实施,南沙的开发建设确立了“以港口码头为中心,交通运输、工业加工和旅游服务齐发展,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文明发达、面向世界的综合性的现代化海滨新城”的目标。
●2001年下半年,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成立,由广州市政府直接领导,全权负责南沙的建设与开发。
●2001年8月,时任副市长张广宁主持召开了“南沙开发建设协调会”,部署编制南沙规划的任务。
●2002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南沙召开“推进南沙开发现场会”,确定了南沙的发展定位和目标。
●2004年,《南沙地区发展规划》发布,《规划》明确规定,南沙地区的总体定位是广州城市空间南拓与产业南拓的核心。
●2005年,广州行政区划调整,南沙变身为独立行政区,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两次造访南沙。
●2007年,总投资达600亿的中科合作石化项目因生态原因易址。
●2008年,《南沙岛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该《规划》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规划调整。将南沙重新定位为中部产业——生活综合服务区。
●2009年9月,时任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视察南沙,特别强调“生态优先”,重新提出南沙滨海生态新城的概念。
●2010年,《广州南沙龙穴岛分区(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布,确定龙穴岛分区(港区)的功能定位以外贸集装箱运输为主,相应发展保税、物流、商贸功能,并结合临港工业开发承担大宗散货的运输。
●2011年,南沙新区发展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南沙新区打造成“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培训基地、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重提“开发南沙,再造一个新广州”。
课题组公布南沙开发战略步骤与路径
省府机关迁南沙 赋予省级管理权
核心提示
昨天的南沙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新闻发布会,除了提出“国际智慧滨海新城,岭南水乡生态名都”的战略定位,中国社科院专家还发布了南沙在战略步骤和路径方面的谋划。依据其制订的时间表,至2015年,南沙新区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将在广州市居前列,2030年,南沙新区可与现在的香港比肩,而2050年将再造一个香港。
该战略规划正式提出,建议将广东省政府机关迁至南沙区,使之成为广东省新行政中心,并调整广州与周边的行政管辖区划。
扩展南沙新区区划范围
报告提出调整广州与周边行政管辖区划
昨日的报告正式提出,建议将广东省政府机关迁至南沙区,使之成为广东省新行政中心。另外,还要扩展南沙新区的区划范围;编制《南沙新区发展总体规划》;搭建南沙新区管理架构;成立高规格的南沙新区开发领导小组;调整广州与周边的行政管辖区划。
南沙新区或将与港澳在法律制度环境方面进行对接。报告提出,要建立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争取在南沙新区率先建立粤港澳公共服务共享的体系,促进与港澳在法律制度环境方面的对接。而在三地合作的具体载体上,报告提出了粤港澳创新产业园、航运服务合作试验区、科教文卫特区三个空间载体。
南沙新区的用地指标也要借鉴香港。报告提出,要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指标控制标准,借鉴香港土地使用模式,留出尽可能多的非开发用地和空间,以强化以“岭南水乡”为本底的生态环境。
战略路径
跨越工业化阶段 直接进入后工业
南沙要淡化经济指标,走“从容跨越战略”之路
该战略规划不仅详细提出了“三步走建成新南沙”的战略步骤,还提出了总体战略路径——走“从容跨越战略”之路,并列出了五个具体路径。
“从容战略”,是本次南沙新区战略规划的一个关键词。课题组执行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贸所所长高培勇介绍,从容跨越战略是指,南沙新区通过“一心三圈,一带两翼”、“依托港澳,面向国际”、“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生态优先,文化为魂”和“公共服务先行,社会管理先试”等五大具体战略路径,遵循从容增长、从容并进、从容建设和从容竞合的发展思路,实现南沙新区在城市功能、发展动力、发展阶段、城市品质等方面的跨越。
所谓“跨越发展”,是指南沙新区应选择新的跨越式的发展动力,努力跨越工业化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推动城市功能的跨越,实现国际智慧滨海新城的建设目标。从而,实现南沙新区开发在城市功能、发展动力、发展阶段和城市品质等四个方面的跨越。
所谓“从容发展”,是指南沙新区应在明确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淡化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注重城市发展功能和质量,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和均衡,统筹建设开发和生态保护,着眼长远竞争和合作,从容淡定地实现南沙新区的跨越发展。从而,做到南沙新区开发中的从容增长、从容并进、从容建设和从容竞合等四个方面的从容。
“应当看到,只有从容,才能跨越。从容跨越战略是实现南沙新区愿景和功能的总体路径,从容发展必须基于跨越发展这一前提,而跨越发展却又必须以从容发展作为实现路径,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南沙新区的最终发展目标。”高培勇说。
八大战略举措
法律制度环境对接港澳
●1.构建以“三新定位”为目标的发展架构。扩展南沙新区的区划范围;编制《南沙新区发展总体规划》;搭建南沙新区管理架构;成立高规格的南沙新区开发领导小组。建议将广东省政府机关迁至南沙区,使之成为广东省新行政中心。调整广州与周边的行政管辖区划。
●2.探索“共同家园”为特色的管理制度。建立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争取在南沙新区率先建立粤港澳公共服务共享的体系,促进与港澳在法律制度环境方面的对接。
●3.培育以“创意阶层”为主体的市民社会。加强培育,提升市民素质。创意优先,构筑创意阶层。筑巢引凤,吸引全球人才。
●4.发展以“高端服务”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对接广州市核心区产业。搭建粤港澳产业合作平台。培育战略性高端产业。
●5.创建以“三地合作”为内容的空间载体。包括:粤港澳创新产业园;粤港澳航运服务合作试验区;粤港澳科教文卫特区。
●6.建立以“智慧网络”为特征的基础设施。包括:打造珠三角综合性交通枢纽中心;打造珠三角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之一;积极构建海陆空联运体系。
●7.强化以“岭南水乡”为本底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指标控制标准,借鉴香港土地使用模式,留出尽可能多的非开发用地和空间。
●8.塑造以“精致品质”为标志的城市品牌。城市目标为品质城市,城市建设为了建精致城市。城市营销是塑造精致品质城市品牌。
十项政策需求
支持南沙建免税商店
昨日的报告向中央、广东省、广州市提出了10项政策支持需求,包括允许港澳企业与内地企业成立项目公司,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和连片开发,对以土地作价入股参与具体项目建设的,不视为土地使用权转让,等等。
●1.国家级战略支持。将南沙上升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给予财税支持和项目安排倾斜,赋予粤港澳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先行先试权。建议将广东省政府机关迁至南沙区,使之成为广东省新行政中心。建议省和国家有关部门调整广州与周边城市的行政管辖区划。
●2.管理权限与考核制度支持。赋予南沙新区管理机构省级管理决策权限;按照对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原则,对南沙重点进行先进制造业和生态保护的评价。
●3.财税政策支持。设立“南沙发展基金”并给予专项补助资金;实行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建设免税购物商店,率先进行增值税扩围和深化增值税转型改革。
●4.金融创新支持。支持建设国家金融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际性加工贸易结算中心;建设航运交易所和华南商品期货交易所;发展离岸金融、融资租赁、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外汇制度改革。
●5.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扩大南沙规划范围;用地计划指标国家单列并在指标安排上予以倾斜;允许港澳企业与内地企业成立项目公司,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和连片开发;对以土地作价入股参与具体项目建设的,不视为土地使用权转让。
●6.口岸管理与创新通关支持。探索粤港、粤澳游艇出入境便利化措施,试点“两地牌一证通”政策;建立“一地两检”农产品检验检疫制度;将南沙港区口岸作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授权南沙相关机构签发赴港澳通行证业务。
●7.航运和物流政策。扩大南沙保税港区范围;对注册在保税港区内的纳税人从事海上国际航运、货物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注册在南沙新区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南沙保税港区的企业建设自用设备材料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8.教育与科技政策。支持粤港澳在南沙合作建设国际教育合作特区,率先实现内地、港澳与国际职业资格的“一试三证”;开展港澳和国外高校在南沙合作办学试点;支持引进各类国际教育培训机构。
●9.产业和重大项目支持。将南沙客运港确定为珠三角邮轮母港;优先布局安排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粤港澳合作项目、重大科技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支持南沙新区申办重大国际性展会和活动。
●10.人才和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南沙开展与港澳在社会保障服务衔接和居住证改革试点。
3步走建成新南沙
起步建设阶段(2011—2015年)。到2015年,使经区划调整后的南沙新区,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国际化等方面居广州市前列。
基本建成阶段(2016—2030年)。到2030年,南沙新区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国际化等方面应基本达到2010年香港及其他国际先进城市水平。
最终建成阶段(2030—2050年)。到2050年,南沙新区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国际化等方面应达到香港及其他国际先进城市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