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洋厂房改造设计
一幢建筑的变迁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一幢建筑的历史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历史。
三洋厂房片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太子路,由6栋4层工业厂房构成,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每栋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厂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改革开放最早的“三来一补”厂房之一,20多年来先后有近百家不同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其中时间最长、最著名的是日本三洋株式会社,因此,人们习惯上都称之为三洋厂区。三洋厂区见证了蛇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发源地的传奇历史。
然而,随着深圳工业的快速转型和升级换代,三洋厂区面临着厂房改造、产业置换的问题,改造势在必行,其改造的过程充分展现了深圳几次产业转型和蛇口片区几次创业变迁的发展历程。
闲置的旧工业厂房大部分都未到设计使用年限。对于旧工业建筑,应该可以通过适当的结构改造,使其功能转变以适应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需要;并在功能改造的同时,进行节能及建筑生态的技术改造,使建筑以低耗、节能的新面貌重新投入使用,并继续发挥其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05年10月,招商地产公司完成了对三洋厂房的搬迁手续,并对其中3#厂房改造的概念性方案进行征集,日后作为招商地产公司总部办公使用。本项目经国家建设部和发改委挑选成为2006年全国35项节能示范项目之一,是深圳市唯一的既有建筑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

概念模型
既有改造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项目,不仅招商地产公司对此满怀憧憬,而且设计师们也思潮涌动。
作为一片老建筑群,过去有辉煌,有热闹的景象,如今大不如前。新时代呼唤着新的生命,我们必须考虑建筑的延续性:延续建筑的历史文化,突出厂房的建筑空间特色和结构特色,同时给予它新的面貌。历史是无法超越的,也无需超越,我们只需要把过去值得保留的空间特色加以保留,同时注入新的理念即可。
可持续发展与用完即抛
深圳是一个新兴的城市,短短的二十几年已经面临着许多城市发展的问题,于是建筑也迫切需要快速转型和升级换代,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客观上建筑生命的发展及灭亡的必然。建筑环境是个有机体,其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有新生必然有灭亡,建筑环境应该是逐渐走向永久性的临时。当下频繁提及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意味着资源的用完即抛,唯有一次性消费的建立才具有最强的可持续发展。长久以来新陈代谢就是生命的特质,建筑是耐用消费品,但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它将越来越具有临时性。如何通过旧新建筑生命的循环来持续城市建筑环境的新陈代谢是需要我们努力思考的问题。

三层电梯厅:办公室内部的空间设计通透,具有很强的空间感、建筑感和时代性
永生与轮回
永生源自基督教的身体永生真道,从而得着上帝所赐永生之福;轮回则出自佛教,强调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
西方世界的延续永恒和东方世界的无余涅 ,即如现代的建筑环境将从延续性的永恒转向轮回式的再生。
平常人看来,死意味着消亡和空无,而心有信仰的人却能淡定自若地坦然面对。其实死是一个人们从不愿承认但又要面对的事实,故而对待建筑环境的更迭,要像一个佛教徒快乐地面对死一样。
怀旧与陌生化
对过去的事情保持着当时某一瞬间的情怀,从而延伸到新的事物中来。情感上的怀旧是驱使人们在旧的东西上保持着那一部分情愫的根本原因。同时人们也喜欢被不平常的事物所打动,通过合乎自然规律的事件引起惊奇的发现。平凡中突显不平凡既是创新,也是时尚。而时尚是在建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元素,借时尚的命题将建筑环境以独特的视角演绎,就是一种延续和再生。
在旧事物中进而再添加新的元素,使其在熟悉中产生一种陌生。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也蕴涵着无数的设计可能,并不是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展开也同样具有创造性。我们尝试对建筑功能使用机构本身的文化特征进行表达,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在完成的投标方案模型中,我们用一块实木代表旧的三洋厂房,用几块略带色彩的玻璃体代表加建、改建部分,新与旧的交替、死与生的轮回,最终完成方案的几点主要思路都反映在这个模型上了。顶部的加建,中庭的设置,前庭的加建,二层户外平台与地下车库的设置,甚至几栋厂房之间的不规则联系平台……都是如此。

自然通风:拔风烟囱室内压力场图
再生利用
如果说早期和中期的方案是对建筑形式和纯净空间追求的话,那么后期和最终方案则是对绿色、生态以及人性化的追求。3#厂房作为创意产业园区最先启动的示范项目,在节能、节材、节水、保护环境等方面做了许多尝试。设计过程中前厅的革命性变化,使建筑最终从既有建筑改造走向绿色生态建筑。
围护结构
原有建筑围护结构不满足本地节能标准,通过在外墙内侧加砌一道100毫米厚的隔热砌体、采用中空LOW-E玻璃、外遮阳、屋面挤塑聚苯板隔热层等措施满足了节能要求。
自然通风
深圳市全年空气温度低于28℃的累计小时数占全年总时数的60%,尤其是在过度季节里只要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就完全有可能不开空调而满足室内环境舒适的要求。3#厂房拟采用6个屋面热压拔风烟囱,在过度季节实现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
中庭顶部为玻璃棚且布满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该顶棚既具有良好的遮阳效果又有一定的透光率。在平面布局上,我们安排办公区尽可能地靠近前庭和中庭的采光面,留走道的空间是光线较差部位,从而达到节电的要求。设计环保型的灯光系统必须使光线柔和地漫反射,同时达到要求的照度。另外,我们设计的办公桌的布置是垂直于窗户,而非平行。这样,光线从侧面进来,不会对屏幕形成反射,也不会刺眼,有利于光线的延伸。灯光照明系统设计基于人性化关怀的同时,在光线设计上,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和引用灯光系统。室内照明灯具按照内区与外区进行配置,且外区灯具可以实现控制。
太阳能应用
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热系统及辅助地热源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地下车库照明、卫生间通风排气装置、员工电动单车充电、污水提升泵动力及员工餐厅洗涤、冲凉热水功能。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技术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技术属国际先进技术,利用这种技术生产的空调具有空气品质好、舒适度高、高效节能等优点。本项目如获成功,将在深圳乃至华南地区公共建筑节能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旧材料与新工艺
在所有的材料选择上,我们会选择VOC为零的材料。涂料选择上,我们提倡绿色无污染。在木材的选择上,是天然的木本色。地毯我们选择的是国际上有绿色认证的地毯,生产该地毯的公司每年都会植树以削弱工业污染对大气的影响。
经过市场调研,我们找到了一种材料是水泥的透明漆。只要把涂料部分铲除,涂抹上一层水泥,然后再罩上这种水泥漆,就会有混凝土的效果。建筑在素面朝天的情况下,还原了本来的面目,老建筑恢复了活力。
原有围护墙体中有一部分必须拆除,其拆下的砌体废料碾碎后用于场区地坪回填,仅此一项可就地消化处理建筑废料近千立方米。
绿化与植栽
3#厂房改造后,其前厅采用阶梯形立体绿化,外立面呈坡状绿化台地。随季节而变换色彩的本地耐旱植物将建筑的北立面完全掩隐在大自然的绿丛中,并与附近的公园交相辉映。屋面采用组合式绿化箱,东西两面山墙结合遮阳构造采用花架立体绿化。本项目绿化用水均为雨水和经过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并且采用绿化滴灌系统。
雨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及渗灌系统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且投资省、运行费用低。
智能化技术
项目中采用感应灯、感应开关,虽然一次投资较高,但起到了提高倡导节能意识的良好作用。
三洋改造的设计也许是一个不会停止的过程,在这个项目设计中,设计本身所带来的满足与愉悦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还有深藏在画框之后的思考,其深度远远超过了那厚厚的图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