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著名建筑师何镜堂访谈 “建筑没有100分”

2013-9-5 16:5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9| 评论: 0

摘要: 何镜堂,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中 ...


何镜堂,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


5月27日,他应邀参加了中国(余姚)河姆渡国际论坛——世界建筑艺术与低碳生活国际论坛,这是以“弘扬河姆渡文化、彰显幸福城魅力”为主题的第二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的系列主题活动之一。


记者: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世界建筑艺术与低碳生活”,请何教授给我们阐述下这两者的关系如何?


何镜堂:这是有机的结合。如果只讲求建筑艺术的特征,而不顾及低碳节能,肯定是不符合要求的。建筑艺术特性需要与文化、地域、环境、历史等结合,不能为了过于追求艺术而忽略和牺牲它的功能。为艺术而艺术是目前追求建筑艺术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建筑本身就能实现低碳的目标,一些现代科技在建筑中的过度运用没有必要。以中国馆为例:“东方之冠”斗拱形象,不仅象征天下粮仓,展示着泱泱大国的风采,实际上还兼顾着冬暖夏凉的环保功能。这个斗拱层叠架空,冬天时,每天有6个半小时太阳可以照进去,而到了夏天,却一点阳光也进不去,可以减少空调等电器的能耗,增加参观者的舒适度。不过,“低碳建筑”可不是四海皆一,而是要因地制宜:建筑最重要的不是外形而是理念,须结合当地地形、环境形成独特的外形。例如,广东潮湿闷热,而北京需防风沙,环境不同,功能不一,“低碳建筑”自然不能照搬照抄。


记者:低碳是个热词,也是以后建筑的方向,它对建筑设计艺术的具体影响如何?


何镜堂:低碳在今天是个很时髦的词,因为目前全球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今天我们特别强调的理念其实并不新,建筑的节能是本身就该具有的,从有建筑以来,这是它本身的基本要求,一开始就需要解决好。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或者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本身就应该具备与环境相结合、与气候相结合,与人文相结合,更有利于居住,更有利于生活。


记者:现在还有很多老房子的保护,您觉得如何与现代的建筑理念结合,更好地兼顾保护和实用?


何镜堂: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的古建筑本身是融合了中国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等。和谐是中华建筑文化的核心,民居与自然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典型的有中国传统园林,讲求情景交融。用中国的器来体现中国文化,是可以引起许多人共识和共鸣的。清明上河图就体现了宋代小康生活的标志。


中国的古建筑以群体见长,木构建为主,河姆渡就是七千年前的木栏式建筑,也是很好的代表。对于老房子的保护和改造,我们要吸收传统的理念,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现代材料的运用,注重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和当地的人文艺术和地理环境相结合。


我认为老区要保持原来的肌理,原来的整体风貌,不宜兴建太大的建筑。有一个观点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建筑的生态也是如此,新旧之间只要是相对平衡就好,永远没有绝对的和谐一致。每一个建筑都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要给人精神的享受和升华,才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并且用现代的手法加以表现。现代手法很重要,设想现在再建一座故宫、一座天安门,肯定会不合时宜。


记者:您是个很有自己个性和思想的建筑师,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何镜堂:我把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定位为“两观三性”,“两观”是指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是指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两观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决定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记者:对于宁波这样的城市,您觉得怎样的城市建筑风格比较与城市气质匹配?


何镜堂: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因为我对宁波并不那么了解。但是我曾经设计过宁波帮博物馆,宁波出了一大批成功的商人,宁波商帮文化也非常有影响力,宁波的商人还很重视文化,宁波出了一大批的科学家和院士,所以我希望宁波帮博物馆首先体现宁波帮的精神。从整个建筑结构看,它是一个大写的“甬”字。从内在细节看,干栏式木结构设计,设计理念来源于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四周遍布水系,最后交汇到戏台前的宽阔水面,寓意“三江汇流”。宁波帮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三江汇流、百川归海的精神理念。宁波帮博物馆是海内外宁波籍人士的主要活动场所,它以增进新老宁波帮乡谊、乡情、乡恋为主旨,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人脉资源为支撑,为海内外宁波籍人士提供交流平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记者: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您对建筑艺术怎么理解?


何镜堂:建筑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在考虑建筑艺术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功能,实用经济很重要,达到审美与实用的有机统一。


记者:现在各地都在搞地标性建筑,外形成为在城市规划中很重要的指标,您对此的看法呢?


何镜堂:我并不认同“标志性建筑”情结,现在很多城市都喜欢搞标志性建筑,光考虑外形,而不考虑功能、安全、经济等更重要的问题,这是本末倒置。


记者:您被称为“中国馆之父”,能给我们讲讲上海世博中国馆的有关情况吗?


何镜堂:历届世博会的国家馆,都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也是主办国综合实力的体现。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作为世博会的遗产,至今还是建筑设计的不朽标本,英国世博会的“水晶宫”也是当时的杰作,可惜后来付诸一炬,成为人类的永远遗憾。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国家馆是一个原子结构模型,见证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20世纪初的科技为建筑带来新材料和新观念,造就了现代派建筑的崛起,设计德国馆的德国建筑师就是现代派三位大师之一。他打破了传统建筑的繁琐和保守,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体量不大,但在建筑史上书写了划时代的一页。


世博会是面向全世界的,因此中国馆一定要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那么我们要通过中国馆体现什么?靠什么留给人类和后世?我认为有三点: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民族特色,体现当今中国的气质与气度。


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博大精深,中国是有56个民族的国家,怎样才能表现中国?我和我的团队决定从三个方面把握中国特色,一是文化符号,中国的汉字、京剧、山水画、剪纸艺术等等都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外国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二是历史文物,比如夏商周时期鼎、罐的造型,也是最能表现中国形象的;三是传统建筑,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园林规划有着很多值得汲取的灵感,比如棋盘式、中轴线、九宫格等布局方式。所以说,中国馆最大的特点就是源自中国元素,这些元素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看到中国馆就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张力。


而时代精神则需要用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和现代审美观念来表现。中国馆需要很中国,也需要很创新,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看不出哪个年代的建筑,也就是给人以现代之感。所以中国馆是环保的、节能的、低碳的,这是最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用了太阳能、雨水收集系统等。传统的斗拱结构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阳光直射时,场馆底部可以享受到大片阴凉,而在阳光斜射的冬天,又可以更多享受到温煦的阳光;架空3米的设计,通风效果也很好,能够形成自然风,因此,在中国馆外排队的观众会觉得比较凉快。


记者:您觉得一个优秀的建筑师最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何镜堂:建筑师需要有顽强的心理承受力,不单是参加竞争要输得起,还得面对各种各样的争议甚至批评。凡是轰动的建筑都要经历一个争议的过程,所以建筑是好还是不好当时很难讲,不是任何一个人能说了算的,要经过历史考验和社会评价。法国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初,有相当一部分巴黎市民并不认同,悉尼歌剧院早期也曾被推到风口浪尖,贝聿铭在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更是遭受巨大压力。从某种角度来说,任何一个有创意的作品都会引起争议,没有争议的作品反而是平庸的。建筑没有100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