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中山塑像

大堂屋面为钢桁架结构。在首层剪力墙的支撑下,利用型钢构筑屋架,逐层上举,至八角攒尖顶形成20米高的屋架,建起跨度超过40米的屋面。大堂建筑的钢材料由美国慎昌洋行提供。

由五彩马赛克砖镶嵌的大门走廊平顶

中山纪念堂

自二层观众席看中央大厅全景

八角顶及各重檐翘角悬挂的铜铎,以及堂内、堂外立面斗拱间与铜铎外形相仿的钟形图案,像一座座醒世警钟,提醒人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雀替

歇山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也是广州中山纪念堂建堂八十周年。藉此佳机,我们就带大家走进中山纪念堂,看看那些巧夺天工的建筑设计,听听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体会一下这座伟大建筑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建筑魅力。
中西合璧的广州中山纪念堂由近代天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1928年动工,1929年奠基,1931年落成,总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大堂外高52米,主体建筑总占地面积(包括大堂四周平台)1.2万平方米。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广州中山纪念堂无疑是世界建筑宝库中的瑰宝,是广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专题文/图 吴聿立
“前堂后碑”的总体格局
广州中山纪念堂坐落在广州越秀山南麓,1921年至1922年期间,孙中山曾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广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于1931年在总统府的旧址上建造了中山纪念堂。我们说天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并不是说他只设计了这座气势恢宏的主体建筑,而是非常强调总体布局,把以主体建筑为中心的周围景观一并纳入他的考虑范围内。
今天,人们参观或欣赏文艺演出时,往往从东二门、西二门或西三门进入中山纪念堂。其实,中山纪念堂的正门是位于东风路的南门。穿过南门门楼往北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坪,一对东西对称的云鹤华表立于大草坪两侧,再往北则是矗立在纪念堂前正中央的孙中山铜像。铜像后面,各有一对东西对称的旗杆和白兰。主体建筑东西两侧,是对称的附楼。总体来说,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以“正门门楼——孙中山铜像——主体建筑”为中轴线,其他景观沿这条轴线呈东西对称分布。除了体现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设计思想外,设计师吕彦直还结合纪念堂周围的山势地形,在堂后的越秀山上设计了中山纪念碑,形成“前堂后碑”的格局,这使整体建筑既显得气势雄伟又错落有致。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中山纪念堂筹建之初,曾更换过两次堂址。最初选址是原西瓜园旧商团总所,位于人民中路同乐路口南侧。但是西瓜园既不在广州市的中心位置,又跟孙中山没有直接联系,所以经过讨论,决定将纪念堂建在总统府旧址上。一易堂址后,新的问题出现了:纪念堂和后面的纪念碑不在同一中轴线上。针对这一情况,设计师吕彦直建议将堂址西移,使纪念堂和纪念碑在同一中轴线上。这一建议最终被筹委会采纳,将堂址西移二十余丈。
姗姗来迟的中山铜像
主体建筑前的孙中山铜像高5.5米,重3.9吨。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铜像与其基座并不是同一时间落成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1931年广州中山纪念堂建成之初,在主体建筑前的广场上预留了摆放铜像的位置,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基座。但因当时财政匮乏、技术落后,中国暂时无法自行建造铜像。尽管孙中山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曾捐赠了4尊铜像给中国,但4尊铜像分别送给了南京中央军官学校、广州黄埔军校、广州中山大学和中山县,中山纪念堂的基座上一直是空着的。直到1954年春,中山大学内的孙中山铜像才借来摆放。由于中山大学的孙中山铜像体积太小,与纪念堂建筑物及广场的整个布局不相称,因此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另拨专款及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进行新铜像的雕刻和铸制工作。到了1958年,由我国著名的雕塑家尹积昌先生设计的孙中山像被搬上基座,中山纪念堂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座孙中山像。这座“铜像”生动地再现了孙中山先生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演讲时的形象,由于当时经济并不宽裕,这尊“铜像”仅仅是在水泥像外面包了一层铜粉,以达到铜像的效果,并不是真正的铜像。直到1998年纪念堂大维修以后,按尹积昌的作品原样塑造的新孙中山铜像登上了中山像座,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孙中山铜像。
此外,大家如果绕着基座走一圈,会发现基座四面刻着孙中山亲手拟定的《建国大纲》。不仅如此,在整个中山纪念堂景区中,有不少景点和建筑细节都体现了这种纪念的含义,而这正是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为一座纪念性建筑的鲜明特色。
石羊华表变云鹤华表
纪念堂的云鹤华表位于纪念堂南门大草坪的东西两侧,因柱头雕刻着云鹤图案而得名。它的八角形底座超过一个人的高度,显得雄伟俊挺。云鹤华表寓意吉祥、祝福,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起纪念堂的华表,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华表已不同于纪念堂的设计者吕彦直设计的华表图案。二者之间主要有三点区别:设计图上华表的顶端为一只石羊,现在华表的柱顶雕刻着云鹤飞舞的图案;设计图上华表柱身的周围雕刻着麦穗图案,蕴含着“五羊衔穗”的美丽传说,现在的华表柱身四周则是类似祥云和如意的图案;设计图上,华表柱身上端使用云板做装饰,但现在的华表没有云板。
由此可知,现在的华表不是完全按照吕彦直的设计图案来建造的。1930年1月18日,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建筑管理委员会在《广州民国日报》上声明:“本会议已取消石羊,另行征求图案。”可见纪念堂华表在建造之前,设计图案已经被修改了。
寓意解析——
“山”字造型:由纪念堂东西两侧望去,堂体呈“山”字造型,一气呵成,暗喻孙中山的个人品格和革命事业如山一般巍然屹立。
“天下为公”牌匾:纪念堂正面抱厦上下檐间,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四字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孙中山题写的“天下为公”寓意深刻:即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府为人民所共管,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体现了他的三民主义思想。
三色纪念堂:纪念堂以蓝、白、红三色为主色调,青色彩绘、蓝色琉璃瓦象征青天;白色穹顶象征白日;红色门窗、柱子象征满地红。青天代表自由,白日代表平等,红地代表博爱。自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
九五级台阶:大堂外三段石阶,上下各九级,中间五级,暗合九五之数,中国古代通常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常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这体现了孙中山在人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铜铎、钟形图案:纪念堂各重檐翘角悬挂的铜铎,以及堂内、堂外立面斗拱间与铜铎外形相仿的钟形图案,像一座座醒世警钟,提醒人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独一无二的主体建筑
广州中山纪念堂建设历时三年多,无论是建造结构,还是建筑材料、工艺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建成之初能同时容纳5000余人,创造了几个国内之最:
建筑结构最先进:按照建筑力学原理,要建造一座能容纳5000人的特大空间与体量的纪念堂,仅靠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砖木结构是不可能的。体现近代西方建筑技术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剪力墙结构因而成为纪念堂的主体结构,隐蔽在墙壁间的巨柱,支撑着巨大的钢桁架,承托起八角琉璃瓦顶,大堂整体建筑跨度约71米,中间无一柱遮挡视线,在当时令人叹为观止。有专家指出:它的建筑结构先进程度甚至超过许多现代建筑。而对于堂内采光问题,纪念堂的设计者采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方式:阳光通过遍布八角亭上的玻璃窗照射进来,经过穹顶的采光玻璃折射,使堂内既获得充足的自然光线,又使阳光变得更加明亮柔和;遇到天气不好、自然光线不足时,穹顶圆座凹槽的暗灯向上照射穹顶后再向下扩散反射,使堂内毫无灯光耀射人眼;
建筑材料最优质:广州中山纪念堂建造用材十分讲究,精选了国内外最优质的建筑材料,如大门走廊平顶由五彩马赛克砖镶嵌、走廊地面及柱础由意大利云石铺成、护墙上的砖墙为乳黄色泰山面砖、大堂四周的石阶由来自香港的花岗石砌造、大堂建筑所用钢材由美国慎昌洋行提供、屋顶采光玻璃由德国制造,以及纪念堂最高处宝顶为法国产金箔玻璃马赛克贴面等;
建筑工艺最精美:纪念堂建筑将一系列建筑构件精妙地组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特色。如重檐、歇山、抱厦、雀替、斗拱、脊兽等建筑构件的设计无一不是美轮美奂,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建筑构件都是由钢筋混凝土铸成。
因此1931年上海《申报》在广州中山纪念堂落成后专门撰文,称赞说:“国府成立以来,各地提倡新政,往往举行公众大集会,乃有大会堂或大会场之建筑,就中以广州中山纪念堂为最伟大。”许多著名建筑学家也高度评价了纪念堂的建筑价值。
广州中山纪念堂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精神美和技术美,是西方的建筑技术与东方的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值得每一个来广州中山纪念堂的人细细品味。正如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亚洲艺术教授赖德霖在近日的一次讲座中所说:“吕彦直所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使他名垂中国建筑史,他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唯一获得过政府通令褒奖的建筑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