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重建龙泉古镇再现名人旧居(组图)

2013-9-5 16:59|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1| 评论: 0

摘要: 这座带有西式风格的建筑已经破败不堪 市级保护建筑(现在为麻将室) 梁思成、林徽因旧居的幽深小院 准备开始一场跨越时空的寻访之旅,寻访的对象是龙头村里的名人旧 ...












这座带有西式风格的建筑已经破败不堪





市级保护建筑(现在为麻将室)





梁思成、林徽因旧居的幽深小院


准备开始一场跨越时空的寻访之旅,寻访的对象是龙头村里的名人旧居。走进这个外表看上去与其他城中村没有差别的地方时,会产生错愕:这里,究竟是什么吸引着那么多文人院士纷至沓来?而当真正走进其中时,答案也渐渐浮出水面。

行走于龙头村的几个村落里,满目是白红色瓷砖的三四层高小楼,街道曲折狭窄,拐角有些凌乱,三轮车缓慢地擦身而过……似乎和大多数城中村一样,这里曲曲折折中时不时夹杂了几座低矮土坯房、或是早已凋零墙头蒿草丛生的残垣断壁,却仿佛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让人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恍然。除了一两座夹杂在众多“高楼”里“一颗印”式的建筑可以一睹为快外,大多建筑都或是以围墙隔断,或是以犬守候,或是大门紧锁无法进入,在重重“障碍”下无法窥得全貌,而这更为龙头村的名人旧居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名人旧居

宅院深深寻访名人旧居

有人说,建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哲学,具有历史传承的意义。一座城市的文化需要历史的支撑,而名人旧居不只记载着历史,还用其精神影响着后人。这样的感受在寻访龙头村名人旧居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斥着。曾在龙头村居住过的院士有35位,然而现在保留下来的故居并不太多,仅有梁思成、林徽因旧居,闻一多、朱自清旧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含冯友兰旧居)、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等。

闻一多 朱自清旧居

狭小宅院宁静清幽

司家营村61号,这个被周围的楼房所包围的建筑,是一栋典型的昆明“一颗印式”民居,200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这是闻一多、朱自清、浦江清等人居住过的地方。第一次慕名前往,低矮的门头,两扇大门紧闭,敲了几下传来狗吠,无人应答。只能看看外露的门檐和屋瓦。第二次跟随工作人员一起进入,狭小的院子里养着几盆花,土坯的墙体、灰色的瓦檐、几处被修补过的痕迹,两层土木结构的建筑,不少地方都露出灰色的原木,所有的一切都诉说着这栋老宅经历的风风雨雨。而这,几乎是龙头村保存最好的一所名人旧居了。

梁思成 林徽因旧居

西式风情别具一格

去探访梁思成、林徽因旧居就没那么幸运了。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去,我们都吃了闭门羹。在拥挤的棕皮营偏坡处,一幢小房坐东朝西,背对东面小山坡而建,这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顶尖建筑师一生中唯一为自己建造的房子。因为两次都没有找到看管人,我们只能在外面的高地踮起脚跟不停找最佳观察角度。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这所土木结构的平房,约有80平方米,三间住房坐西向东,两间附属用房则坐东向西,中间隔一条通道,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庭院。

从相关资料我们得知,这所建筑窗子的面积比当地住房增大了好多倍,具有良好的采光;窗棂采用斜线交叉的木条构成一个个菱形,简洁而又古朴,内部装修中,最显著的是客厅里设计了壁炉,三间住房内全部安装了木地板。可以想象这样带着西洋味、功能齐全的建筑,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昆明郊外的村子里,多少有些与众不同。

更为有趣的是,三间房西边搭出一小间耳房,是金岳霖的卧室。金岳霖称梁思成为梁上君子,林徽因则是林下美人。这间搭靠主屋一面墙建成的耳房,云南人叫“偏厦”,比正屋低矮一些,窗户也要小些,面积不足10平方米,地面也比正屋要低矮。这些建筑用其自己的语言,向世人们展示了3人当年的一段绝世恋情。

冯友兰旧居

大门紧锁宅院深深

探访冯友兰旧居有一些曲折。第一次探访时,走了很多弯路,终于找到时只见旧居被一红色砖墙围起来,深红色铁门紧闭,只能看到里面高出围墙的瓦檐和白色墙体。旁边几个老乡聊着天,当问及是否知道这里是冯友兰旧居时,几个人都说不知道,并称这里是弥陀寺,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

第二次再去探访,旧居的铁门不仅挂了把将军锁,门也被焊死了。记者了解到,抗战时期,除了冯友兰在此居住过,这里也是当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在地,傅斯年、李济、梁思永、李方桂、董作宾、吴定良、丁声树等院士级人物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为什么探访者会遭遇闭门羹的尴尬呢?五华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徐世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保护民居的最大困难在于各个故居的产权有所不同,文物管理职能部门并没有直接的干涉权力,只有监督管理的权力。而另一方面,缺乏资金也成为名人旧居维护的一大问题。

名人往事

名人在龙头村的那些事

据相关历史资料显示,抗战时期,昆明物价涨了300倍,而联大教职员薪金只增加了5倍,陈寅恪在形容当时昆明及后方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时,曾作两首诗:“淮南米价惊心问,中统钱抄入手空”、“日食万钱难下箸,月支双俸尚忧贫”。

可见,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些社会精英,生活贫困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生活成了奢侈,生存才是最紧要的。这些当时各领域最顶尖的学者们不仅要关照学术,还要走出象牙塔,为了生存艰难度日。

这些曾经住过龙头村的学术界叱咤风云的儒生,为了追逐梦想,保存中华教育精髓免遭毁灭,不惜千里迢迢来到此地。在这里,他们目睹了国家的危难时刻,交织着血与泪,生与死;在这里,他们过着有生以来最窘困潦倒的日子,弯下高昂的头颅去拾捡菜市上的残骨;在这里,他们培育出了无数社会精英,至今仍是教育史上的奇迹;在这里,他们见证了生死与共的患难真情,不论爱情、友情都是真情。

朱自清

别跟我要钱,我是教授

在西南联大流传着一个笑话:一名乞丐在大街上追逐朱自清乞讨,朱自清被纠缠不过,便回头道:“别跟我要钱,我是教授!”那乞丐听到这句话自知没戏了,扭头就走。

1941年3月8日,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本来诸事顺遂的,然而因为饥饿影响了效率。过去从来没有感到饿过,并常夸耀不知饥饿为何物。但是现在一到十二点腿也软了,手也颤了,眼睛发花,吃一点东西就行。这恐怕是只吃了两顿饭的原因,也是过多地使用储存的精力的缘故。”

因为长期饮食不规律,用朱自清的话来说他总会情不自禁地“贪食”,也由此患了严重的胃溃疡。但在离世前,他还告诫家人一定要拒绝领美国的救济粮。

梁思成 林徽因

耗尽积蓄盖了一栋房子

梁思成和林徽因,耗尽了所有的积蓄盖了属于他们的房子,因为生活拮据窘困“不得不为争取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砖,乃至每根钉子而奋斗”,还得亲自帮忙运料,做木工和泥瓦匠,住房改善了,积蓄也花光了。

龙头村梁家的这座土坯农舍,很显然与梁思成的学术生涯所主要追求的中国古典建筑体系是大相径庭的,梁思成曾经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表达过对中国人在建筑观念上不追求永久性的不满,认为是一种陋习。可以想象,这种“陋习”在他亲手设计建造的这个农舍里应该体现得十分充分。作为对建立中国建筑的古典主义传统有着终身理想追求的建筑历史学家,迫于现实,只能为自己搭盖一所简陋的农舍。

林徽因当时在给美国友人费正清夫妇的信中,这样诉说她一家的困境:“现在我们已经完全破产,感到比任何时候都惨。米价已涨到一百块一袋,我们来到的时候是三块四,其他所有的东西涨幅差不多一样。”幸好费正清夫妇寄来一张支票,原本是给林徽因治病用的,却用来还清了建筑费。

然而也是这个时候,梁思成率领我国第一个古建筑研究学会中国营造学社,以麦地村兴国庵为基地,工作室就设在供奉着菩萨的殿内,用布帘遮住菩萨塑像,屋顶没有吊灯,桌上也没有台灯,完全靠窗子透进的自然光线采光。那窗子空空的,只有横竖的几股钢筋,间隔着屋子的内外。而所谓工作台,也不过是农村供奉祖先牌位的供桌,或是木架支撑着一块木板。至于其他陈设,仅1张简朴的圆桌和1把古旧的太师椅。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1939年9月至1940年2月,梁思成、刘敦桢率队对四川、西康古建筑进行了野外调查。半年之间,梁思成等人跑了35个县,调查了古建、崖墓、摩崖、石刻、汉阙等730余处;而林徽因则留守兴国庵“主持日常工作”。大量的绘制图纸和文字资料要及时整理,许多材料需查证分析,兴国庵简陋的殿堂顿时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

吴大猷

化装成贫民捡拾牛骨头

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的吴大猷,住进岗头村时,没钱请保姆,家务事由吴大猷自己来承担。他去学校上课,带讲义的同时,也带上菜篮子和秤,等下课了再买些菜回家,荤菜是难得见到的。有一天,他好不容易买到两条鲫鱼,拿回来在缸里冲洗,想给夫人阮冠世补补身子。因有事进房不到一会儿,出来时缸里只剩下一条鱼,有一只乌鸦衔着另外一条鱼正飞上屋顶,那一刻的沮丧不言而喻。

吴大猷的妻子患有严重的肺病,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吴大猷的薪水,再也无法每天买牛肉熬汤了,为了病妻的身体,有时吴大猷不得不化装成贫民,去捡拾剩余的牛骨头,回家给妻子熬汤。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吴大猷不仅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黄昆等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而且科研硕果累累,开始了我国科学家在拉曼光谱学研究的漫漫征途。拉曼光谱学应用广泛,在低温超导、高温超导、DNA分子结构测序等当今热门研究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

金岳霖 梁思成 林徽因

三人友情爱情泾渭分明

在梁思成、林徽因夫妻搬到龙泉镇后不久,金岳霖也来到了这里,紧靠着梁思成、林徽因住房盖了一间“耳房”居住,不仅面积小,而且低矮简陋。早在1932年,林徽因曾对梁思成袒露心曲,说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苦闷极了。梁思成当然痛苦,但表示她是自由的,可以自行抉择,还说如果林徽因选了金岳霖,祝他们幸福。而金岳霖得知后亦感动至极,表示应从这感情的圈圈中退出。此后三人相处如初,毫无芥蒂。金岳霖还以哲学家的睿智和逻辑学家的严密,不时帮助修改梁思成、林徽因合写的文章,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对他俩竭尽诚心。

岳霖、梁思成、林徽因熟识已久,且金岳霖为林徽因终生不娶之事早已广为流传。有人曾戏言金岳霖是“逐林而居”,同时也将梁思成视作他的知己,金岳霖从北平到昆明乡间定居,纯系为着深厚的友情而来,他们在交往中彼此心胸之宽容,友情与爱情之泾渭分明,令人肃然起敬。现代著名作家萧乾谈起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的特别“组合”时说:“林徽因坦荡,金岳霖克制,梁思成宽容,三人皆诚信磊落之君,没有见过这样的"三角"。”林徽因的堂弟林宣也称,此事在学界亦传为美谈,以致有“林徽因修饰梁思成,梁思成修饰林徽因,金岳霖润色”的赞誉。

林徽因死后,金岳霖则一直跟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生活在一起,直到去世,后者叫他金爸。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