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建筑不是“表演系”的(组图)
摘要: 在建中的茂县太平乡杨柳村。 建成后的茂县太平乡杨柳村。 ...
![]()
在建中的茂县太平乡杨柳村。
![]() 建成后的茂县太平乡杨柳村。
![]() 谢英俊 (金敏华 摄) 特约撰稿 金敏华 很快地,“人民的建筑:谢英俊的工作理念与实践”巡回展就要“巡回”到深圳了。这是第二站,接下去,还要去香港和上海。深圳站的主办方是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巡回展是这个新机构举办的第一项活动。 谢英俊,1954年生人,今年57岁,按理不算老,不过或许因为长年餐风宿露,他习惯性地扎在脑后的长发已经斑白。谢英俊建筑擅长运用轻量性钢结构体系,主要针对为70%人类提供居所的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又被称作“常民建筑”或“自然建筑”。 “人民的建筑”展览囊括了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及其建筑工作室自1999年来参与实施的所有80多个“可持续建筑”项目,包括四川茂县太平乡杨柳村永久性农宅自建项目(2008)、台湾“八八水灾”部落重建(2010)以及西藏纳木湖乡牧民定居房建设(2010)等。展现了谢英俊十余年来进行的一系列采用适用科技、以协力造屋、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社会建筑实践。 本次展览策展人、建筑批评家史建认为,传统上常常把谢英俊及其团队与灾后重建联结在一起,或者把他们看作是人道主义建筑师,实则谢英俊的实践背后蕴涵了这样的出发点:建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必需考虑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等因素。透过就地取材、低成本、适用技术以及建立开放式构造体系的设计作为,降低成本与技术门槛。“当建筑或受制于市场机制,或沉迷于形式主义美学的时候,谢英俊逆潮流而动的卓绝作为,就显得殊为"另类"和难得。” “人民的建筑”开展前后,本报记者在京与谢英俊数度长谈,以下节录其要。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