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岩松和他的作品。



在时下的中国,鼓乐声伴随着建筑师开始新工程,这有充足的理由。近年来,中国和其他几个地区,包括中东和俄罗斯,已经成为全球建筑前沿。雷姆・库哈斯、保罗・安德勒和诺曼・福斯特这些明星建筑师都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中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当扎哈・哈迪德新设计的广州歌剧院在今年3月初落成时,她的名字加到了一个越来越长的名人名单中,但名单中最惹人注目的是没有中国人的名字。在一座座夸张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涌现的时代,中国的建筑师都到哪儿去了?
他们还在。一些冉冉上升的建筑师,比如马岩松,与西方同行比肩,开始得到认可。除赢得几个国际项目,马岩松还在2006年被纽约建筑协会授予一项青年建筑师奖。然而在中国,引入著名的外国建筑师与这个国家的地缘政治雄心密切相关。因此,马岩松的成功是个例外。亚洲现代化往往以巨大的建筑地标为象征,而且长久以来与西方联系在一起――这一现象贯穿整个亚洲的近代史。
虽然中国本身有着丰富的建筑史,但是这一学科尚未从上世纪60年代的文革中完全恢复过来。这场十年浩劫的深远影响之一是对工业美术的破坏。许多专业学科,包括建筑学,成为这场运动的牺牲品。在将近半个世纪后,建筑学依然没有完全复苏,而中国从西方而非本国获取美学知识也加重了这一情况。
对中国建筑师不利的一个情况是,人们有时批评中国建筑师在技艺上不够成熟,不能完成国家级的大项目。人们经常不公正地把建筑师与建筑公司偷工减料的工程联系在一起,而他们不一定发挥了直接作用。
香港大学教授朱涛说,上千座建筑在汶川地震中倒塌和北京奥运会之前大兴土木这两件事显示了“中国建筑业的现状,代表中国不均衡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的建筑设计公司在慢慢开始获得国内的认可。本国公司一般较为了解中国人的喜好,因此不大可能在文化上犯错。中国的设计公司“都市实践”2008年在广东完成的一项低收入住房项目就是模仿中国传统的群居建筑――土楼的风格。这种圆形的、面向大众的建筑风格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在这项工程中被成功地应用到现代背景下。少数中国的建筑师也开始进军海外。2006年,马岩松率领总部设在北京的MAD建筑师事务所赢得了多伦多“Abolute”超高层国际设计竞赛。这家事务所还将完成在迪拜、新加坡和日本的几个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