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延长的哭墙上找到了亲人的名字

哭墙延伸,祭奠遇难亲人.
新建电子查询系统,方便市民祭奠
“二叔父,我来看你了。”昨天,在新延长的“哭墙”前,一大早就从浦口赶来的马哨国终于找到了二叔父的名字“马增辉”,“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了跟你说说话的地方。”他激动地说,以后每年清明都会来祭拜亲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此次“哭墙”共延长26.5米,新增遇难者名字2067个。同时,为了市民祭奠方便,该馆新建了电子查询系统,能分片分区迅速查到亲人名字。记者获悉,遇难者名单的搜集整理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永远不会结束,“哭墙”还会继续延长!
□快报记者 毛丽萍/文 快报记者 顾炜/摄
祭拜亲人
每年清明,鞠躬、敬献花圈……“哭墙”前总是萦绕着深深的悲伤与怀念。
今年,又有更多的市民有了祭拜亲人的地方。
昨天“哭墙”新的延长部分刚刚揭幕,记者就看到了一枝红色的康乃馨摆在了沈仁昌的名字上。献花的是沈仁昌的外孙女许贵兰女士,“我没见过我外公,但是从小外婆和妈妈跟我经常提及外公遇难的事……以前真的不知道上哪祭拜,现在真的有点激动,外公如果还活着应该100多岁了。
同样,马哨国也在新延伸的“哭墙”上找到了二叔父的名字“马增辉”,他告诉记者,1937年,马增辉是浦口火车站的调度长,“他穿着铁路工作服,还没来得及换衣,就被日军赶到了煤碳厂,然后被杀,叔父遇害的时候我6岁,有点印象。”马哨国非常激动,手指着“哭墙”上的三个字,眼圈就这样红了,“每年清明,都不知道上哪祭拜,后来知道纪念馆有个‘哭墙’,我们就跟纪念馆联系了,这次二叔父名字就加上去了,以后每年的清明我都会来看他。”
朱成山透露,越来越多的遇难者遗属给他打电话、写信,希望把他们当年遇难亲人的名字也刻上“哭墙”,便于后人祭拜,“遇难者名录还会扩充。”
电子查询
朱成山介绍,“哭墙”1995年建成时,原长43米,高3.5米,刻有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字3000个;2007年新馆开放后,墙上的名字增加到了8244个;此次新建的名单墙延长部分达26.5米,全部为钢筋混凝土基础,优质花岗岩干挂结构,与原有部分浑然一体,新增遇难者名字共2067个。昨天,记者看到,三块名单墙现在连为一体,全长69.5米,据悉全为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齐康教授设计完成。
由于现在名字已达10311个,为了方便市民查询祭拜,江东门纪念馆新建了电子查询系统。即采用计算机技术将三个时期刻上墙的遇难者名字全部输入电脑,将整个名单墙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A、B、C、D区,共录入名字11319个。
“观众可以通过该系统,迅速查找到名字所在墙面的准确位置。这种设计为广大观众和遗属缅怀遇难同胞、祭奠逝去的亲人提供了方便。”朱成山称。
链接
“哭墙”上的名字为何比“系统”里少1008个?
“哭墙”名字10311个,电子查询系统却有11319个,这是怎么回事?对此,江东门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解释,这些名单还需要进一步核实,如果核实无误,也会刻上“哭墙”。
据介绍,此次少刻的名单基本不是完整的名字,而是一个含糊的称谓,比如张某某的哥哥,李某某的弟弟等,“在电子系统里查询,会显示待刻区。”朱成山介绍,遇难者名单的核实是很严谨的,“名单都要经过专家调查考证核实,比如每一个名字,什么时间什么方式遇难的,年龄多大,性别等等,都要搞清楚,而且还要看彼此能否相互印证,与史料记载是否符合等等,过程很严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