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灾害过后重建与减排成双重考验

2013-9-5 16:1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1| 评论: 0

摘要: 细小甚微处的节能减排工作依然要做,只是当面对自然灾害的无情摧毁时,人们接受的考验不仅仅只是重建问题了,而是如何用低碳的方式重建,这是自然灾害过后留下来的另一个考验。 以低碳均衡为发展方向、以节能 ...


细小甚微处的节能减排工作依然要做,只是当面对自然灾害的无情摧毁时,人们接受的考验不仅仅只是重建问题了,而是如何用“低碳”的方式重建,这是自然灾害过后留下来的另一个考验。


以低碳均衡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为发展方法的生态发展模式,是在国际社会减排压力及灾区资源约束条件下,对生态破坏最小、投入成本较小的一种重建方式,不仅对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凸显了一个有远见、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2010年,“自然灾害”一词频频在媒体曝光,而这似乎并没有随着2011年的到来而结束。北半球的很多国家现在正面临极度严寒的考验,而南半球的一些地方却要遭受严重的水患袭击。


自然灾害的频发让人们不得不接受来自灾后重建和节能减排的双重考验,可是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对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需求又将给节能减排任务带来更大压力,而自然灾害的频现又怎能与节能减排逃得了干系?过去一直以来对资源和能源的无节制使用和浪费,使得环境恶化加剧,以至于自然灾害在现如今开始频现。


人类永远都是处在这样的矛盾体和悖论中间寻求平衡,但结果往往并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既要不断发展经济,又要负起节能减排的重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低碳转型路线图》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中国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应当为控制和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有自己的特点。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成为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之前,还是要不断发展,既然要发展,就要不断地消耗能源。


特别是当前自然灾害频发,中国如此广袤的大地更面临着更多的自然灾害挑战。灾害一面频现,重建一面开始,钢铁、煤炭的使用需求也会因此而增多。当各地拉闸限电“想方设法”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后,一场雪灾或是水灾,就可能把所有节省下来的能源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通通吃尽,甚至“透支”。


人们一面鼓励LED节能灯的推广,只为从一点一滴节省能源消耗,但或许哪天“老天爷”一个不爽,便使得人们不得不再进行重建,又得大炼钢铁,消耗能源。


可是,细小甚微处的节能减排工作依然要做,只是当面对自然灾害的无情摧毁时,人们接受的考验不仅仅只是重建问题了,而是如何用“低碳”的方式重建,这是自然灾害过后留下来的另一个考验。


自然灾害一直没停


2010年是个灾害频发的年头,资料显示,全球大规模自然灾害共造成约29.5万人死亡。2010年是1980年以来自然灾害高发的年份之一,去年九成自然灾害是由飓风、洪水、地震等天气原因引发的。


2010年,海地、智利和中国相继发生大地震,巴基斯坦遭受严重的洪灾,俄罗斯则受到了引发森林火灾的创纪录的酷暑袭击。其中,单海地大地震就造成超过22万人的死亡。在过去一年,自然灾害共造成经济损失约1300亿美元。


然而,进入到2011年后,自然灾害的脚步似乎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近日,在我国的内蒙古多个地区,持续出现低温风雪天气,部分牧区公路被大雪封阻,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地区,连续7天最低气温跌破-40℃,大兴安岭阿龙山日前还出现了-48℃的低温极值,成为入冬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温度最低的极寒天气过程。呼伦贝尔市气象站副站长郑洪玉说:“从目前来看,呼伦贝尔市最高气温已经达到37度,最低零下47度。以前最高气温没有出现过这么低的。”


此前,在2010年的圣诞节期间,暴雪天气就已经光临了欧洲和美洲多个国家。气象专家表示,入冬以来,北半球极地大气环流出现了明显的调整转换,使聚集在北极地区的冷空气沿三条路径大举扩散南下:一条经北大西洋[16.91 0.96%]伸向欧洲,造成去年12月上中旬英国、德国、丹麦、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强降雪,交通严重受阻,并造成去年27人死亡;一条是沿北太平洋[10.88 2.84%]北部高压前偏北气流的引导下,极地冷空气南下直接影响北美大陆,造成12日美国中北部暴风雪,导致16人死亡,多条高速公路关闭,数千个航班取消或延误;另一条经俄罗斯中部到达蒙古国和我国北方地区,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中部因此出现了寒潮暴雪天气。


当北半球的人们正全力抵御严寒的时候,南半球的水灾正在肆虐。最新消息显示,澳大利亚水灾正在加剧,灾情可能是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本月11日一场超级暴雨带来突发洪水,令灾情由昆士兰州中部扩散至东南部州首府布里斯班,城市图文巴灾情严重。这场被形容为“内陆海啸”的严重水灾,造成图文巴最少10人死亡,布里斯班79人失踪,数十人遭洪水围困,共约20万人受灾。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称灾难画面“完全骇人听闻”。她说:“汽车漂荡水中、人们呆在房顶、车顶,还有人为活命挂在树上和路标上。”


然而,就在澳大利亚刚刚过去的上一个冬天,极端天气也曾光顾,冰雹大如橄榄球,从天而降。


过去的2010年,自然灾害给全球的人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初的暴风雪袭击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新疆的雪灾造成20人遇难,150万人受灾。此外,海地、智利和玉树的大地震,灾害带来的毁坏就更加严重。


去年春天的沙尘暴也令人难忘,不仅仅使得我国南方地区遭殃,还漂洋过海到了港澳台,甚至吹到了日本和韩国。到了夏季,热浪狂袭北半球,印度面临43度以上的考验,持续高温造成当地多人死亡。


对于中国而言,过去的2010年是水旱交加。全国有28个省区先后遭遇了洪水的袭击,然而就在去年,我国的很多地区却出现了大面积的旱灾。


灾害无情,有不少保险业的机构称2010年是全球灾害年,人们在灾害到来时显得是多么软弱无力。据民政部消息,2010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3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7844人,紧急转移安置1858.4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742.6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86.3万公顷;倒塌房屋273.3万间,损坏房屋670.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39.9亿元。据介绍,与近20年均值相比,受灾人口高出10.7%,紧急转移安置人口高出近1倍,直接经济损失高出1.2倍。从“低碳重建”上找平衡点


就在自然灾害的伤亡损失数据的背后,在未来还会有另一组数据,“重建”的数据。自然灾害过后,都需要进行灾后重建。在这其中,巨额资金的投入使得水泥、钢铁等建材的需求特别旺盛,而在生产这些建材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高能耗的问题。


面对自然灾害过后的重建工作,可能还需要很多反思,如何避免重建中的高能耗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气候变化将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是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人们已经达成的共识。


有建筑专家指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应将低碳和节能作为重点关注,同时,可以利用重建的机会,推广新的节能环保项目,让新落成的建筑在未来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因为只有广泛兴建节能环保的建筑,推行环保低碳生活方式,才能同时提升全体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才能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和自然才能长久和谐共处。


对于“低碳重建”这一概念,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就有地方开始践行起来了。比如在四川广元,当地率先在地震灾区提出“低碳重建”理念并切实付诸行动,积极探索后发地区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之路。目前,广元市在推广清洁能源、强化节能减排、加强碳市场交易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


广元原本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革命老区,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面对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和处于工业化初期等实际问题,


广元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当前利益和长远战略,选择将低碳经济作为全市发展路径。据了解,广元市成立了“低碳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作方案》,《关于推广清洁能源和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低碳发展的意见》,对低碳重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安排部署和政策框架设计,突出“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加强碳市场交易”等四大重点领域,建立了“宏观指导、技术创新、项目生成、政策激励、协调保障”等五大机制,力争到2015年初步将广元建成低碳经济发展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


关于“低碳重建”模式,有专家特别指出,在实施低碳统筹重建过程中,最重要方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能源结构方面,必须减少地下含碳能源的开采,避免对灾区脆弱的生态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破坏。要利用灾区水电、天然气资源丰富,原煤、原油相对较少的能源结构特点,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水”、“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


在能源优化方面,要适当加大水电建设,构建梯级水电站能源综合利用系统;要明确天然气资源的产权和使用权,建立健全天然气资源节约责任制,实行排污收费和收费退款制,推进天然气价格合理化。


在提高能效方面,一方面要建立高效率、低排放、多元化的低碳能源系统,同时改造传统的利用石油、煤炭等基础能源设施,提高传统石化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另一方面要建设利用太阳能、水能、核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基础设施,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基本保障。


有学者强调,以低碳均衡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为发展方法的生态发展模式,是在国际社会减排压力及灾区资源约束条件下,对生态破坏最小、投入成本较小的一种重建方式,不仅对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凸显了一个有远见、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