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城市低碳 查看内容

低碳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反对伪低碳”学术沙龙纪实

2013-9-5 16:2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97| 评论: 0

摘要: 12月17日,由《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ANS国际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反对伪低碳学术沙龙在上海如期举行。来自上海多所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接踵而至,围绕现今建筑界的低碳风潮发表了各自的独特见解。沙龙 ...
12月17日,由《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ANS国际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反对伪低碳”学术沙龙在上海如期举行。来自上海多所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接踵而至,围绕现今建筑界的“低碳”风潮发表了各自的独特见解。沙龙主持由《城市 环境 设计》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担任,嘉宾主持由ANS国际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蔡磊担任。

出席本次学术沙龙的设计师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王海松、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薄宏涛、ANS国际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设计董事Jeffrey Zee、CCDI中建国际设计副总裁王海,还有多位来自上海当地的知名建筑师。

沙龙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嘉宾主讲项目,第二部分是互动交流环节。建筑师们结合自己的实际项目各抒己见,现场气氛轻松活跃中不乏严肃认真,大家互动交流中切磋了在“低碳”这个命题下遇到的问题,多次将沙龙气氛推向高潮。





沙龙现场照片
理念与实际脱节“伪绿色建筑”出现

“伪绿色的出发点虽然是从环保考虑,但到后来的策划、执行方面,却不符合我们做绿色建筑的初衷,没有达到真正绿色低碳的目标和标准。”ANS国际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设计董事Jeffrey Zee作为第一位发言嘉宾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当前出现“伪绿色建筑”的原因。

Jeffrey Zee进一步分析到其中原因在于,第一,实施、维护不当。建筑师在设计之初想到怎么做,但是当建筑建成后,中间环节一些团队没有做到位,造成最后结果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第二,对新技术、新想法考虑不周。由于这类建筑中融入了很多新型科技元素,这样导致设计想法与技术问题难以同步考虑周全;第三,设计想法虽然是对的,但在实际应用环节却做得不好;第四就是太过奢侈,很多时候我们把绿色这个想法想得过于美好了,很多技术、资金投入其中,但最终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生态、绿色建筑的提法是很好的,但有的时候却无法和现实挂钩,有些项目做着、做着就把‘绿色’、‘生态’、‘低碳’做成了对外宣扬的品牌,变得奢侈、累赘了,而远离了设计的初衷理念。”,Jeffrey Zee遗憾地说到。

集合设计合伙人卜冰也阐述了自己对于出现“伪绿色建筑”的看法。他认为,更多人理解的绿色建筑只是肤浅意义上的,是对于都市环境的一种反省;对自然生存环境的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绿色建筑的流行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心理诉求的重叠而造成的,与最初的“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理念背道而驰。

“世界上没有绿色建筑,造房子本身就不绿色,”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王海松教授说,“低碳设计是什么?首先就是要适合气候,适合当地环境,适合当地经济。如果没有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环境,即便美国的技术、德国的技术再好,拿到上海来应用也不一定行。第二,经济承受能力。很多技术并不是现在就要用的,可能是五年、十年以后才适用的。第三就是要从方方面面综合考量经济平衡。我认为,低碳就应该是适度的、节制的。只有非常适度地采用了生态理念、环保技术,这个才是真正的低碳。





发言嘉宾(分别为Jeffrey Zee、Stefan Beck、卜冰、王海松、蔡磊、柳青)

适宜与整合
实现低碳的技术基础
“数千年来,随着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和突破,都给建筑师带来了无数新的自由和机遇。但这一次不同,绿色低碳建筑的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带给大家的不仅是自由和机遇,更是一种约束和反省。”,卜冰发表了自己对低碳的观点,他指出,对于建筑专业人士来说,绿色低碳建筑的出现,是意味着建筑专业领域外延扩大,还是预示着一个新领域或者新职业的出现。或许它还有可能从建筑领域中剥离出去,这一点值得大家商榷。是不是将来绿色建筑或者绿色建筑师的一些工作会演变为一个相辅相成的工作领域。

对于上述话题,筑竹空间主持建筑师童凌峰补充到:“我们如果要做低碳社区、可持续社区的规划,必须在开始阶段就能够有更多的专业互相融合。因为每一类专业人士,如景观师、规划师、建筑师等,关注的方面各不相同。如果众多专业能够在前期就各抒己见,把各自的观点讲出来,这样做的整体规划才会有一定的代表性。”

Baumschlager Eberle公司的技术总监Stefan Beck认为,全球50%以上的能耗不在交通,也不在照明,而是出现在建筑的供暖与制冷。因此,最重要的是减少这些能耗,减少建筑的碳排放量,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应该分析地点,具体地点具体分析;另一方面要选定适用的标准。只有不断采用新方式、新标准进行设计,优化设计,才能使建筑更加节能和高效。

“对于生态建筑而言,我认为并非全部需要高新技术,如果我们把相关技术集成在一起,可以达到1+1大于2目的,那也是值得称赞的。”王海松教授谈到,“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我不喜欢建筑师割裂着说这个是设备考虑的,那个是技术考虑的。其实建筑师本应该从头到尾全盘考虑的,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和谐统一。”

“面对当前能源紧缺与消减,我认为建筑师尽量要保持良知,要和自己的欲望、业主的欲望做一些斗争,做出比较合理的建筑。” 英国贝诺设计副总监庞嵚如是说。

然而,实现低碳建筑并非一件易事。“中国当前还没有统一的低碳认定标准。所以我们只是提供了一种态度,但我们现在却处于“伪低碳”的态度中。”DC国际董事长平刚说。

张斌也指出,“当前在中国对于低碳的强烈诉求下,很多项目往往只是停留在数据指标、技术层面上,比较缺乏对于真正使用者的关怀,对于舒适性的关注。这一问题正反映在很多技术的不成熟嫁接方面。”






发言嘉宾(分别为平刚、薄宏涛、童凌峰、王海、张斌、庞嵚)

约束与节制
建筑师的低碳态度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沈迪说:“大家谈论了很多低碳的内容,我还是回到建筑本身来说,技术要适度,建筑师的设计要有自我约束,要把你的设计思路真正传达给使用者。否则你只是对外宣传‘低碳’,而实际效果却没有达到的话,是万万不行的。”

主持人柳青很认同沈迪的看法,她补充到:“低碳这件事情到最后还是一个涉及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建筑师是不是对现在的状况,对自己的设计要求,控制在一个节制的范围内。建筑师针对建筑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不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低碳’其实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

沈迪回应到:“如果从低碳的角度考虑,作为一个标准进行评判,有一些东西是值得深度思考的。对建筑师来说,是要约束和节制。我们必须从功能、环境、需求的角度来综合考虑,不能为了创意而创意,否则这个建筑就违背了自然规律。”

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薄宏涛也谈起他对于低碳时代到来的感觉,他说:“其实今天这个沙龙对于我们从业者来讲,应该是用一种非常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低碳’。即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好的生活理念,用一些可行的技术解决方式,为业主做到一些节约,实现能源的低消耗。至于我们采用低碳技术的手段,有待大家深入研究了,毕竟对于业主而言,如果有更好的、能够承受得起的新技术,他们何乐不为?”

德国Logon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研发部门负责人Pascal讲到:“真正的‘低碳’,一定要适合中国的环境。我们对中国的城市环境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因为我们必须找到一种适合中国城市环境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将德国的设计挪用到中国。”

上海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卢昕概括到:“如果整个社会没有低碳意识,或者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这就得靠我们这些先锋人士坐在这里讨论,在实际工作中去倡导、实施,进而更多地影响整个社会。这样,我们今天召开就成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了。”

主持人柳青说总结到:“今天召开沙龙的意义并不能奢望在沙龙的结尾有一个结果或者结论,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相信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在建筑师心里慢慢地变成根深蒂固的,变成大家基本的观念,这才是我们社会进步一个重要基础。”




发言嘉宾(贾艳、卢昕、沈迪、陈雷田、Pascal)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