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始于上海东滩诞生了国内首座生 态城,随后迅速升温,不断被复制到全国各地,成为当下最为炙手可热的城市化标签。上海、天津、唐山、重庆、常州、成都、秦皇岛、长春、长沙等城市纷纷提出要建设生态城市,海南、吉林、陕西、福建、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十几个省份也都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
理想城VS乌托邦
被环保人士尊称为“生态城之父”的帕洛海莫先生,是较早提出“生态城”理念的芬兰学者。在过去的20年中,帕洛海莫先生在生态环境领域潜心进行研究探索,著有十多部具有国际影响的著作。他在1996年出版的《未来的欧洲》一书中,提出了应对世界环境危机的大胆设想建设生态城的理论和框架。此后,致力于将生态城的理念变为现实。
近年来,帕洛海莫越来越频繁地走访了中国多个新兴生态城市:北京门头沟、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崇明岛、无锡等地都留下了这位老人的足迹。
伴随“生态地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城市决策者和开发企业对生态城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而帕洛海莫却始终坚称“世界上没有一座真正的生态城”。
在帕洛海莫的脑海中,有这样一座理想城完善而崭新的交通系统;所需要的能源靠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燃料来提供;所有的食物从附近就能获得;建筑都是节能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循环使用和可回收再利用的。
“全面自给自足的开发模式,才是生态城的本质。”
对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士周榕亦表达了相仿的观点。
“很多所谓的生态城项目,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表面,更多公园,更多绿地,更多水系,但仅仅是微观的改善。真正的生态城市,应该着力于打造更集约、节能的公共交通系统,更绿色环保的建筑集群,以及更多被动环保技术的应用。”
谈及当前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模式,帕洛海莫一言以蔽之:“虽然不算先进的生态地产,但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尝试和努力。”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曦表示:“生态城,绝不是节能建筑集合体那么简单。第一,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指标体系的建立、绿色交通体系、固体垃圾收集系统、废弃物资源化中心等要系统考虑。第二,它有很多新的东西。比如生态城体系中所涉及到的"绿色金融",就是把银行给建设的贷款管理和绿色建筑的要求结合起来,也是要形成个控制指标体系。它涉及到标准、指标、资金、运作、管理、建设等很多方面。”
瑞典的哈马比新城、巴西的库里提巴都被视为国际认可的成功生态城范例,如国内的曹妃甸生态城便依据哈马比新城模式开发。与中新生态城的合作方式不同,曹妃甸和瑞典的生态城合作,没有国家层面高层牵线,是唐山市政府和瑞典大使馆双方推动的,据悉由于理念分歧较大,瑞典方已宣布撤资,除了投资建设一个300万元的中水工程外,现以提供技术支持为主。
据参与规划的内部人士透露,“早在2007年唐山市政府便有意建设一座生态城。经建设部搭桥,唐山市政府与瑞典环境科技中心接触,双方在理念上一拍即合,随即由瑞方邀请瑞典最大的工程咨询公司SWECO担纲设计曹妃甸生态城总体规划,中方则邀请到清华等共同参与规划。在沟通过程中,瑞典方提出了百余项生态指标,且更偏重基础建设,这与当地政府快速开发的理念不相吻合。很多瑞典企业对前期巨大投入非常谨慎,不敢贸然进驻。”
“在失去瑞典资金支持后,曹妃甸生态城目前的引资,主要采取产业带动、民间投资和与外资合作等方式实现。”作为曹妃甸生态城第一个开发商、北京万年长兴基业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黄玺庆如实谈道。
高技派VS经济派
生态是不是意味着造价昂贵?如何降低节能材料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的成本?如何降低清洁能源与地产项目结合的应用成本?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曦明确地提出:“不是所有的生态指标都是高科技,更不是一定要花很多钱才能实现。”
“绿色生态,不一定是价格昂贵的住宅。”她以全国首个绿色生态居住区“北潞园”为例,进一步讲解道:“这个示范区建于2009年,北京良乡卫星城西北侧,也是当地较大的适用房项目,当时才卖三千块钱。示范区实现了两个基本标准:一达到对社会有益的环保标准;二保证住户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节能带来的实际利益。”
一直以来,我们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法来评估生态建筑的效益,从生态建筑的设计、建造、使用、维护、修建直至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考虑所发生的全部费用。相比传统建筑,生态节能建筑的前期投入要增加 10%—15%,但能耗通常降低50%—80%,使得在整个生命周期里的建筑成本共下降20%.根据国际上专家的测算,采用全寿命周期模式核算,将在有限的增加初期成本的条件下,大大节约长期运行费,进而使全寿命周期总成本下降,并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按现有的经验,增加初期成本5%至10%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利用,将节约长期运行成本50%至90%。这一种新模式的出现,将带来设计、开发模式革命性的变化。
以生态城为例,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生态住宅项目前期建造费用偏高,每个单体项目都需要自成节能环保的微循环体系,还要与整个生态城的大循环相联系。这些高成本的投入对未来起居生活而言,能否发挥节能作用?“在电价、水价越来越高的趋势下,生态住宅能够节省更多的用电量、照明量以及用水量。至于究竟能节省多少?科研界尚未得出准确的计算方法。”周榕坦率地谈道。
被动屋VS被动节能
自从德国的“汉堡之家”亮相世博园,“被动屋”概念风靡全球。以德国建筑标准采暖能耗为例,一般普通建筑规定不得超过每年每平方米75千瓦时,而“被动节能”建筑可以达到每年每平方米不超过15千瓦时,可谓生态地产一大突破。
“通过新材料和资源整合,在较低技术层面上实现生态指标,对以生态造城的众多项目具有非常实际的借鉴意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士周榕详细地阐释道,“被动节能”指的是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建筑。
比如,应用被动节能技术,使建筑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在空间向阳面设计落地玻璃窗,并装有百叶窗,可根据需要自动开合,完成采光和收集热量。同时通过保温和密封技术,营造出一个与外部相对隔绝的空间,最大限度地阻止冷空气进入;并将阳光,以及家用电器、甚至人体自身产生的热量留在室内。目前,奥地利和德国的被动节能建筑技术发展较成熟,已经能做到,即使室外是零下20摄氏度,室内采暖依然可以在不开空调或暖气的前提下,达到人们正常生活所需。”
据统计,全德国大约有8000套被动屋,其中汉堡有500多套。这种建筑的成本高出普通建筑20%至50%,但能耗最多可降低90%,几年即可收回成本。也许成本可控,收益回报快,社会效益好的“被动屋”,对正在寻求商业利润与社会公益平衡点的中国房企,提供了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