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北川地震纪念馆“大地裂缝”奠基

2013-9-5 16:04|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8| 评论: 0

摘要: 地震纪念馆效果图 以留存大灾难的记忆、展现人类爱的力量以及人对自然的再认识为规划目标,北川地震纪念馆的总体定位是一个人类经历特大地震灾难的纪念性遗址纪念馆。 昨(26)日,记者从市唐家山堰塞湖 ...




地震纪念馆效果图


以留存大灾难的记忆、展现人类爱的力量以及人对自然的再认识为规划目标,北川地震纪念馆的总体定位是——一个人类经历特大地震灾难的纪念性遗址纪念馆。


昨(26)日,记者从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获悉,经省委、省政府审定,北川地震纪念馆,最终以“裂缝方案”为主的建筑设计方案开展深化设计。目前,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于28日正式奠基开始建设。


地震纪念馆设计方案


曾两次面向公众征求意见


北川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开展规划设计工作,同时委托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唐家山堰塞湖及北川地震遗址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从2010年2月份起,先从36套初设方案中先后评选出14套、5套作深化设计,于5月份面向社会公众、专家征求意见;2010年6、7月,省文化厅、建设厅、文物管理局等3次联合组织专家召开评审会,再次面向公众征求意见,累计有近20万人次参与了设计方案征求意见活动。


经市委、市政府审定,最终以“裂缝方案”为主的建筑设计方案开展深化设计,并于11月8日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初步设计方案。12月6日,省委审定通过了地震纪念馆建筑概念设计方案,省委书记刘奇葆在专题报告上批示:“此项建筑设计很有特色。建设中要保证质量、节约资金。”


大地裂缝


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


记者在《5·12北川地震纪念馆建筑深化设计》方案上看到,纪念馆选址在北川曲山镇任家坪,毗邻北川中学遗址,纪念馆整个区域占地约1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0平方米。纪念馆的设计遵循“自然、生态、科学、简朴”四大原则,将建成集祭奠、纪念、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集镇。建筑主馆两层,首层7.5米和二层6-9米;副馆一层高5-9米,总建筑面积14280平方米。两馆高差形成了良好的景观层次,充分展示“裂缝”主题形象。


据了解,方案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其名为“裂缝”的方案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上,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负责人介绍,裂缝在自然之间留下印迹,它既是人类活动的记录,也将成为大自然永恒的一部分。通过纯粹、有力、逼真的大地艺术表现手段,闪电般的形式语言,构成独一无二的强烈视觉感受,隐喻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纪念馆包含有“纪念步道”、“广场”、“建筑单体”、“景观”等。


记者在方案上看到,纪念馆通过入口广场,将参观者引入地下,穿过幽暗的甬道,参观纪念馆,再拾级而上进入墓碑祭奠园,由此俯视北川中学遗址,裂缝提供了一条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尺度感受遗址的场所。强烈的空间体验带来巨大的精神震撼,而后回味的是生命的美好。


此外,为充分表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人民军队好”、“灾后重建好”、“对口援建好”的主题,自今年8月份启动地震文物资料征集工作以来,已征集有关“5·12”汶川特大地震文物资料11万余件。其中,图片资料9万余张,视频资料1千余分钟,实物资料1.9万余件。


未来北川地震纪念馆


①纪念步道


纪念步道在纪念馆的北侧末端分岔,一边继续延展通向祭奠园,另一边返回至山东大道及馆区北侧停车场。整个裂缝内的纪念步道用暗红砂岩铺装而成。


“裂缝”方案将整个纪念馆区与纪念馆建筑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设计,以“裂缝”这一主体概念为空间主导要素,串联起整个馆区中的各重要节点,形成连续、完整的参观、凭吊与缅怀路线,并通过变化的竖向设计形成多维的参观体验。而出于纪念馆区整体空间形态考虑,北川中学遗留建筑将被拆除,并以地景方式再现其原有空间关系,建筑废墟将覆土掩埋,以表达对逝者“入土为安”的缅怀之意。


②广场


祭奠园区由原北川中学的操场改造而成,除了在入口处的5·12日期纪念碑,没有多的建筑物,只有功能性的道路和停留空间,整齐排列的松柏树阵型如死难者的纪念碑,同时以绿色植物的形式象征了他们生命的延续,平和、低调,但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


入口广场设在纪念园区南端,可容纳万人进行纪念活动。由入口广场可进入纪念馆或穿越裂缝甬道通向北端,并利用高处原北川中学操场的平坦地形设置祭奠园,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纪念馆区,充分感受裂缝造型的震撼。原操场北侧看台将被再利用,改造为祭奠园地景,其余三面将以5.12米高的锈钢板纪念墙围合,纪念墙上将铭刻汶川大地震中所有死者姓名,并辅以景观水渠加以隔离保护。


③建筑单体


纪念馆建筑分为主馆与副馆两部分,其间贯穿“裂缝”公共甬道,形成室内外扎实空间与主题的连续性体验。主馆分为两层,主入口位于建筑和入口广场的结合处,临时展厅与主展厅分列入口前厅两侧,展示空间上的狭窄裂缝,这一方面为展示提供了采光,另一方面也象征着震后废墟中那代表希望和生命的光。而在展厅中央的两个内院,则将阳光和绿化同时引入了纪念馆,休憩空间与展示空间得到有机结合。副馆主要为地震体验和科普介绍,同时整合后勤功能,还兼具咖啡厅、报告厅等辅助公共功能。( 王望 )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