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不彰,包头经济的绿色崛起
摘要: 经济发展,是目前所有城市的首要命题。但环境的破坏,几乎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成为城市发展的梦魇。在GPD等经济指标跳跃上升的背后,环境的破坏和恶化也成为每个城市决策者们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 呦呦鹿鸣, ...
经济发展,是目前所有城市的首要命题。但环境的破坏,几乎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成为城市发展的梦魇。在GPD等经济指标跳跃上升的背后,环境的破坏和恶化也成为每个城市决策者们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有着“鹿城”美丽之称的包头,历史上的包头应该是绿野葱葱,山清水秀。但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包头的时候,全市仅有旧城南门外大街63棵行道树,17盏路灯,一眼望去,沙石裸露、黄尘弥漫,是一座典型的塞外荒凉小镇。如今,站在大青山上放眼南望,山脚下百余里的防护林带展臂拥来,城内的高楼大厦掩映在浓郁林木之中,而城南的千亩果园、万亩经济林,在深秋的霜冻之后闪耀着诱人的“红韵”,作为地处北方干旱地区的园林城市,满目葱茏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大美不彰。然而,伴随着这以绿色铺陈的城市之美的是,包头的经济亮点频现,精彩纷呈,惹人注目。伴随着新中国“一五”计划兴起的重工业基地包头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全自治区一路领先。进入新世纪后,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市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2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55亿元,成功突破千亿元大关,基本走出“转型阵痛”,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包头之美,美在内里。包头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京包、包兰、兰新、包神铁路沿线的城市链中的重要环节,是连接我国东部与西北部,华北与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在我国北方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周边盟市资源“井喷式”开发使得“包老大”地位一度受到冲击。不过,十一五以来,包头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迅速推进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延伸传统的钢铁、铝业链条,打造装备制造、稀土深加工、煤化工等新型产业集群,摆脱了资源依赖的老路,提升了产业层次的同时,挖掘出老工业基地的新优势。 北重集团世界首套3.6万吨垂直挤压机自去年投产以来,已为我国减少购买相关产品费用100亿元人民币;世界首套煤制烯烃工业化示范项目-神华包头煤制烯烃主要生产装置负荷达98%以上,预计明年初正式运行。包头北方创业公司自主研发的GN45型长大平车,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并已出口非洲。 钢铁、装备制造、铝业、电力、稀土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32.8亿元,同比增长26.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8%。目前,包头已成为复合型、科技型的新工业城市,产业集聚度已接近70%。不再“一钢独大”,而要“多元齐进”的“包老大”,在应对周边竞争、对抗金融危机的征途中处惊不变、悄然转型,不断充实自己的软硬实力,稳步实施着产业升级转型战略,在国家工业转型的战略舞台上,积极谋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 包头之美,美在内里。包头的绿,触手可及。这个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300毫米的重工业城市,绿得不仅浓郁,且富有风格。无论是在笔直的街道、开阔的广场还是开放的公园、小区或街头的小景,都讲究乔、灌、草、花结合,喷泉、雕塑、亭台点缀,且各具特色。特别是一路一树、一街一景,上百条绿化美化街,把包头演绎得烂漫多姿。全市已建成1万平米以上的广场绿地36处,以及市南碧波万顷的南海湿地公园、市中心大规模的花卉市场和植物园,以及占地750公顷的天然牧场———赛汗塔拉生态园。西北城市中竟有“海”、有草原,着实令人惊叹。早在1955年,由国务院牵头前苏联专家参与设计的包头“多中心串联式”的城市布局,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并制定了“普遍绿化、点上成景、面上成林、线上有景有荫”的绿化方案。其后,包头人不断充实新的内容,近年来全市每年用于美化环境的资金达300多亿元。为此,包头相继获得了“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联合国人居中心2002年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包头之美,美在恒久。过去,“草原钢城”包头以出售粗加工原材料为主,把产品售出的同时连同“美丽”一起拱手相送,把残渣和污染留给自己。如今,包头将工业废物循环利用,让它们“过腹升值”,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值。 近年来,包钢采用干法除尘先进技术将6座高炉的煤烟粉尘悉数回收,钢渣等废物转化成漂亮的地板砖,销往建材市场。工业废水经过循环利用,使得吨钢耗新水量由2001年的20.5吨降至目前的8吨以下。这一整套投资达33亿元建成的工业“三废”回收“生态链”,每年带来的直接效益超过10亿元。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公司则对余料、废料再加工,不断开发下游产品,以铝电为源头,生产出铝锭、铝箔、铝板带、蒸汽、赖氨酸、粉煤灰标准砖等产品,使得吨铝成本降低1000元至2000元,在诸多同行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而亏损的大背景下,公司还盈利几个亿。 目前,包头以两大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为代表的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产业唱主角”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实现了在经济发展中保护资源、环境,在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中促进发展的目的。 在“把废弃物转化为资源”的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引下,包头市正在大力构筑新型能源战略基地,全面开启绿色转型之路。2009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8%左右,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308天。同时,从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的“生态护城河”工程初见成效,目前大青山生态屏障正在形成、山北草原生态逐步恢复、沿黄生态走廊雏形显现。 一个老工业基地主动放弃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粗加工的发展道路,注重“美丽的循环”,使经济增速、质量、效益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不啻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更为“草原钢城”重新“绿色崛起”寻找出一条“柳暗花明”的新路径。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