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编制的岛城首部规划奠定“南宿北工”的城市格局 梁思成“把脉”青岛居住区规划
1957年编制的岛城首部规划
上世纪50年代,从广场看市人民委员会(原青岛市政府)大楼 青岛档案馆提供
【首部城规】
1957年,新青岛诞生后的第一部完整城市规划开始正式编制,青岛被定位为“一个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疗养的多功能城市”。这个借鉴苏联 模式而来的首部城规,奠定了青岛“南宿北工”的城市格局。让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像的是,首部城规曾设想将鞍山路打造成市中心,而且鞍山路的规划宽度达到40米,为青岛最宽的马路……
“现在看来,当时的规划大体确定了青岛未来20多年的发展框架,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2009年3月28日,曾亲自参与这部规划编制的原青岛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冯瑞棠,向记者讲述了青岛解放后首部城规出台的幕后故事。
首部城规引入“苏联模式”
国家经济计划和工业生产力布局成为影响城市规划建设的主因
今年77岁的冯瑞棠告诉记者,在共和国成立前近半个世纪中,青岛曾有过三次城市规划,在这些城市规划中,既有过特别市地方规划,也有过所谓青岛母市计划。
“建国之后,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也被纳入全国统一计划的轨道。1956年,全国城市建设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各有关城市编制总体规划。这些都是在当时规模比较大、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如上海、济南、青岛等。”冯瑞棠说,1957年的《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着手编制的。
1956年3月,冯瑞棠和徐克强、盖骏声等人所在的城市建设委员会规划组被并入到市建设局规划科,之江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毕业(今上海同济大学)的杨绍白任科长,徐克强任副科长。“其他城市做规划时都从一些著名高校请来建筑、规划方面的专家,帮忙指导,惟独青岛没请专家来帮忙,就由我们规划科十几个人合力完成。”说到这里,冯瑞棠至今还显得很自豪。
当时,前苏联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成为我国的重要参考,中央引入了“苏联模式”的城市规划。“实际上,前苏联当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就是城市从属工业,工业布局成为影响城市定位的重要因素。”冯瑞棠告诉记者,1957年夏天,苏联的规划专家萨里舍夫和另外一名经济专家来到青岛,对已编制成型的《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提出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手绘了楼山后和大村庄的两个工业区的规划草图。“虽然苏联专家只在青岛呆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岛城的首部城市规划还是明显打上了‘苏联模式’的烙印,那就是国家经济计划和工业生产力布局成为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要因素。”
奠定“南宿北工”城市格局
首部城规在城市北部新“设”楼山后和大村庄两工业区
在位于市南区黄县路1号的城市建设档案馆里,记者查到了手工绘制的1957年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总平面图。这张在半个世纪前曾指引着城市发展方向的图纸,长约5米、宽约2米,纸张虽已有些泛黄,但仍保存完好。
[page]
工程师冯瑞棠
轻工业沿铁路建厂
“你看,当时城市的最东头便是燕儿岛区域,最北头是新规划的楼山后工业区,图纸是手工绘制,用水粉渲染的。深红色区域代表市中心;朱红色代表大专院校及医院;明黄色代表生活居住用地;橙色代表疗养用地;粉色代表工业用地。”冯瑞棠说。
“由于历史原因,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青岛城市发展是沿胶济铁路呈带性发展的,许多轻工业是沿着铁路建设工厂的。纺织业就是典型例子,各大棉纺织厂依次排开,一直沿铁路线建到沧口,杭州路以西是工业区,杭州路以东是居住区,青岛就形成了南北狭长的带状城市框架。”冯瑞棠说,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生产力布局成为影响城市规划建设的主导因素,青岛自然也要大力发展工业项目。但市区当时最北就到板桥坊,已没有合适的地方发展工业。本着工业和居住分离的原则,新的工业区也不适合建设在当时的市区。
城北新设两工业区
这一时期,城市建设布局按照青岛地形特点,结合工业与居住用地的关系,市区仍沿胶州湾东岸、铁路两侧继续向北呈带状发展。所以,首部城规就在城市北部新“设”了楼山后和大村庄两个工业区,并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拟定了初步方案。两个工业区不仅在城市的最北端,周边还有山脉可以有效地阻隔企业产生的废气等污染物,奠定了青岛“南宿北工”的城市格局。
“楼山后工业区规划总用地21平方公里,可安排钢铁、化工、机械等31家工厂,人口控制在22万人,在工业区东、西两侧设置生活居住用地。”冯瑞棠回忆说,像钢厂、钢丝绳厂、石油化工厂等企业,都是1957年规划编制完成后陆续在两大工业区内建起来的。
规划出5个工业区
纺织业在很长时间内依然是胶州湾工业区的主要产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大炼钢铁”和“向海洋进军”方针的指导下,大搞钢铁和化工,胶州湾工业区内迅速建立起第三钢铁厂、青岛化工厂、第二橡胶厂等数十家重工业工厂。
冯瑞棠告诉记者,《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将市区分为台东、四方、水清沟、沧口、楼山5个工业区。台东工业区以中小型轻工业为主;四方工业区以机械制造和纺织工业为主;水清沟工业区发展成为综合工业区;沧口工业区以棉织、橡胶工业为主;楼山工业区以机械、冶金工业为主。在台西、市北等地,对居民有严重危害或适合于集中的小工业逐步迁并,新增工业不宜在铁路以东、小白干路以西安排。
[page]
区划变迁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市政府对区划作了调整。全市划分为7个区: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台西区、四沧区、李村区、浮山区。
●1951年8月16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青岛市区调整为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方、沧口6个区。郊区调整为流亭、夏庄、惜福镇、乌衣巷、崂东、崂西、浮山、李村、楼山9个区,共辖92个乡镇,计330个行政村,由崂山办事处领导。
●1954年7月3日,我市撤销浮山区,将麦岛乡、浮亢乡、浮西乡、三合乡划归市南区管辖,连同湛山派出所管辖区暂设浮山办事处领导。
●当时青岛市政府曾想过要建设“大青岛”。1958年9月,胶南县、胶县、即墨县划归青岛市管辖,全市共辖7区3县,即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台西区、四方区、沧口区、崂山郊区和胶县、胶南县、即墨县。但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1961年3月,胶南县、胶县划归昌潍专区,即墨县划归烟台专区后,青岛市仍为7区。同年10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崂山郊区改为崂山县,仍归青岛市管辖。
●1963年2月,我市撤销台西区的行政建制,将其所属云南路、郓城北路、单县路、台西三路、南村路5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划归市南区管辖;冠县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及小港码头划归市北区管辖。
此后至1978年前,青岛区划再未作大改动,一直稳定在五区一县。
市中心区限增住宅
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曾参与青岛居住区规划研讨
1957年《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提出生活居住区规划分为市中心区(含市南、市北、台东、四方区)、水清沟区、沧口区、楼山区。1963年《关于调整城市布局的规划意见》提出,将居民居住水平平均提高0.5平方米/人,提出10年新增住宅面积120万平方米的设想。规划要求,市中心区应严格控制,可以适当加层接层,有重点地改造,不再增建新的住宅。
1958年6月下旬,建筑工程部在青岛召开城市规划工作会,同时中国建筑学会也在青岛召开了一个专题学术讨论会,以青岛生活居住区的规划和建筑为研究题目实施一次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我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与会,并主持研讨。几经查找,记者在市档案馆找到了1958年8月由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青岛分会合编、由建筑出版社出版的《青岛》一书,梁思成亲自为此书作序。
记者在书中看到:解放后全市新建了12个中学及许多小学,均匀分布在人民居住的各个地区;在台西区民众大院中间的传染病医院改作综合性医院;在纺织工人集中的沧口、水清沟修建了沧口医院和水清沟纺机工人医院,在新疆路上新建了海员俱乐部;在过去没有娱乐设施人工集中的台东区,新建了一座拥有1000个座位的大光明电影院;在四方、水清沟、鞍山路、延安路等地新建了大型的百货商店。
八处疗养院全“傍海”
西至荣成路东至燕儿岛路沿海一线成带状疗养区
冯瑞棠告诉记者,1957年编制的首部城规明确提出,青岛城市的性质为“一个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疗养的多功能城市”。从1957年至1965年间的历次规划及补充意见,也都把重点放在工业、国防、疗养三个点上,生活、市政设施均为之服务。
“在市区南部沿海岸线由汇泉角到燕儿岛一带,南面临海,北靠山岗,沙滩线绵延,自然形成一片十分理想的休养地带。这里因地处市区极南,北面山丘把它和市区割断,平坦地带不大,因此不宜于建筑工业。同时距工业区较远,也不适合做居民点。因此,选择这一区域为全国性疗养区是很恰当的。”冯瑞棠回忆说,根据中央卫生部的初步意见,疗养区被规划为西以荣成路为界、北至延安路延长线、东至燕儿岛沿海,形成2.5万至3万个床位的带状疗养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有关部委、山东省有关单位在八大关、湛山一带修建疗养区,先后建成了中国纺织工人疗养院、中国邮电工会疗养院、青岛湛山工人疗养院等八处疗养院。“1962年,由于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疗养区的大规模建设也戛然而止。到改革开放之前,曾有许多工业项目要求到东部建厂,市委市政府和规划部门硬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不予批地,这为以后的东部发展留了很大的空间。”冯瑞棠说。
[page] 鞍山路曾被规划为市中心
根据冯瑞棠的回忆,由于青岛是典型的南北狭长带状城市,南北交通不便,市中心北迁的百姓呼声不断。“从市区的位置上来看,鞍山路地处几何中心,位于中间位置,无论是去中山路的商业中心、沂水路的行政中心,还是去沧口的工业区都很方便。”冯瑞棠说,1957年的规划提出,将四流路、小白干路、台柳路设为南北干道,延安路、鞍山路、大沙路、李沧路为东西干道。其中,鞍山路规划宽度为40米,为青岛市最宽的马路,所有的建筑都必须在规划的红线以外建设。
“当时就有领导提出40米宽的马路是不是太宽了?要知道当时市区公共汽车只有百余辆。但我们坚持要按照规划预留40米宽,我们已规划出公共交通车辆将达到1000辆。”冯瑞棠说,当时想法是将鞍山路逐渐打造成市中心,商店、医院、学校、文化娱乐、机关单位等公共建筑均建设在鞍山路附近。当时隶属重工业部的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今青岛理工大学)就建在距鞍山路不远的抚顺路上,还有诸如传染病院、青岛纺织工业学校、海泊河公园都选址在鞍山路附近。
“但受限于客观条件,将鞍山路打造成城市中心的规划没能实现。由于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缓慢,许多项目没有建起来,鞍山路周边也多是荒地,只能先在规划的红线外盖建筑,将道路留出来。鞍山路虽然规划为青岛市最宽的马路,但也只是条沙土路。”冯瑞棠有些遗憾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