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百年古祠“停拆令”中被毁
摘要: 6月20日下午,歙县霞坑镇上干村的“王氏祠堂”,正在被拆除,走过的村民面对这一幕都显得很无奈。拆除这幢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的古祠堂的行为,6月16日曾被歙县有关部门紧急叫停,但当地对此置若罔闻。目前,祠堂的 ...
6月20日下午,歙县霞坑镇上干村的“王氏祠堂”,正在被拆除,走过的村民面对这一幕都显得很无奈。拆除这幢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的古祠堂的行为,6月16日曾被歙县有关部门紧急叫停,但当地对此置若罔闻。目前,祠堂的前后三进已被拆得面目全非,首批木构件也已被外运。 毁祠现场 百年祠堂“支离破碎” 6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霞坑镇上干村。刚进入村口,就看到一幢气势恢弘的古祠堂,其纵深40多米,宽约15米。不过古祠堂的前面两进已经全被拆除,十余根大梁裸露在阳光下。祠堂内部一片杂乱,几个农民工正在拆除剩下的建筑物。 “这就是‘王氏祠堂’,我们已经在6月16日叫停了,没想到还在拆,胆子也太大了。”歙县文物局工作人员潘女士看到眼前的场景非常惊讶。 歙县文物局和当地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找到村支书,要求其立即停止拆除,但村支书表示自己也无力阻止拆除行为。 记者观察发现,古祠堂的木构件保存完好,祠堂的砖雕、石雕及木雕均非常精美,尤其是屋外门楼上的雕刻,图案栩栩如生。祠堂的残余外墙部分看上去仍然很完好,显示其在拆除之前,并没有受到大的损毁。从尚未完全拆除的第三进建筑看,建筑设计完整,徽派建筑特色浓郁。 经过文物部门再三干涉,祠堂内的农民工接到一位“老板”的指令后,停止了拆迁。 当地村民 王茂荫曾来此祭祀 “祠堂的建筑分为两部分,尚未被完全拆除的第三进是清代初期建的,至少有300多年历史了。前面两进是后来逐渐建起来的,因为遭遇大火,前面两进被烧毁过。清末民初,村里又将前面两进重新建了起来。”村民王桂明说,虽然前面两进的历史只有近百年,但是其建筑风格与所用材料等完全与后进一样。 村民王桂发称,王姓在歙县是大姓,被马克思知晓并写进《资本论》的唯一一名中国人王茂荫,其祖上和霞坑镇上干村有渊源。王桂发及一些老年村民均介绍称,王茂荫曾经到该村王氏祠堂祭祀祖先,还为祠堂题写了楹联。 长期研究王茂荫生平及事迹的徽学专家陈平民告诉记者,王茂荫是歙县杞梓里镇人,清代咸丰年间的户部右侍郎。因为杞梓里与霞坑距离很近,两者有渊源的可能性很大。 拆祠堂者 祠堂卖了近9万元 6月20日傍晚,记者见到了拆除祠堂的组织者王桂友。王桂友也是上干村人,7年前从村里搬迁到了镇上。王桂友称,1990年,村里要在村口建石桥,但又缺乏资金。于是他花了4万元钱,从村里将祠堂买了下来,这4万元用来建桥。1993年,他还办理了祠堂的土地变更手续。 不久前,王桂友与黄山市的一个商人达成协议,将古祠堂的木料及砖等作价89660元卖给该商人。 6月12日,王桂友组织民工开始对祠堂进行拆除。6月15日下午,黄山市及歙县均接到举报电话,并于次日来到村里通知王桂友停止拆除活动。当时,王桂友承诺停拆,并到相关部门办理手续。 但是,6月17日,王桂友仍然组织民工继续拆除祠堂。王桂友还承认,第一车木雕构件已经运出。王桂友还打算把祠堂拆除后,在原址上建养蚕基地。 政府部门 高度重视坚决查处 6月20日下午,在得知祠堂在“停拆令”中仍然被拆除的消息后,歙县文物局负责人程平迅速赶到霞坑镇,和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再次责令王桂友立即停止拆除行为。 程平告诉记者,王氏祠堂虽然被村里卖给了王桂友,但是王氏祠堂是国有资产,要出售必须经过同意,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王桂友购买祠堂的行为得到了同意。目前可初步认定王桂友的行为已经涉嫌违反文物法及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 “尤其恶劣的是在文物部门及镇政府发出停拆通知后,王桂友仍然继续拆除行为,并将古建筑构件等卖给外商,这也违反了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程平说,文物部门已对此事件展开调查,除坚决叫停拆除行为外,将追回被卖掉的木构件。 6月20日晚上,歙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绍辉告诉记者,这起私拆祠堂的事件已经引起该县县委县政府重视,他们将对此进行调查并作出妥善处理。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