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秀里小区旁边有两座人行天桥,但使用率不高,鲜有行人。政府投了这么多钱,它却成为一件摆设。相关职能部门说,育秀东路如今已不是小区道路,而是交通干道,车流量大,行人贪图方便横穿马路太危险。何况,当初建天桥也征求了居民意见,如今他们却“宁愿横穿马路,也不愿意多走几步上天桥。”

【市民】嫌上下坡不方便,多在桥下横穿马路
两座少人行走的天桥,一座地处育秀东路上,一座在体育路上。
育秀东路上的人行天桥,一端连着民兴超市,另一端连着育秀里小区路面。天桥路面不是很干净,和超市出口处连接的地方甚至连瓷砖都没铺好,其中靠小区的上桥台阶,旋转角度非常大。
天桥下方只有4个车道,虽然过往车辆不少,但小区居民宁愿走桥下的路面。虽然两侧人行道都安装着隔离护栏,但在超市一侧,护栏却莫名开了一道口子,路中间还印有斑马线。一些行人懒得上天桥,就直接走斑马线过马路。
天桥旁边的住户廖女士说,这座天桥建好有半年左右,“当初,破路打桩就在我家阳台下面,声音很吵。现在修起来后,基本上没人走。”廖女士说,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修建这座天桥。
300米开外,体育路上那座天桥也是同样的状况。它一端连着体育中心,另一端连着文化艺术中心,也是鲜有人光顾。稍微不同的是,这座天桥比较整洁大气。桥底下4车道车辆穿梭,行人依旧横穿马路。一些遵守交通规则的市民,则走到100米远的斑马线上过马路。
记者采访了一位刚横穿马路的市民,他说:“路面才4车道,最长不过20米,但走天桥,上去下来得走100多米。而且上坡下坡,非常不方便。”
【建设方】天桥使用效果不佳,“与居民交通意识有关”
就此现象,记者采访了市市政建设开发总公司的两位工程师。
负责育秀东路天桥施工的是杨峰工程师,他告诉记者,去年育秀东路拓宽,路面由两车道拓为四车道,不少育秀里的居民就向他们提议修建一座人行天桥。
“车道拓宽车辆就多,居民们的出行就会有安全隐患。”杨工说,尤其小区里很多老人和孩子们,都要经过育秀东路去松柏。“我们本着为居民着想,通过综合论证和有关部门的规划设计后,才在这里建了人行天桥”。
杨工说,这座天桥比较简单,造价100万元左右。但建成后的使用情况,让他们很意外:“说要建的是小区居民,使用者也是他们,但效果却和预期反差很大。”
负责体育路上人行天桥施工的是鲁耀刚总工程师。他说,2003年左右体育路改造时,红线图内就预留了一座人行天桥的位置。“当初考虑一旦举办大型活动,过往行人会很多。”为此,他们特别重视,花300多万元修建了这座全钢结构的人行天桥。“我们还特地修建在两条斑马线的中间,一端是体育中心的后门,一端是文化艺术中心的大门。”
使用效果不佳,鲁总工认为与市民的交通意识有关。“宁愿横穿马路,也不愿意多走几步上天桥,我们对此也无能为力。”他说,若是将两侧路面的人行道用隔离栏杆封起来,效果会好一点。
【规划局】选点经过多部门论证
昨天上午,记者打了20多个电话联系相关部门,了解到:一座天桥从无到有,首先要向周边居民征求意见,然后由规划局、交通委、交通改善办等多部门论证,再报市领导批准。得到批复后,再由规划部门来规划位置,最后交给施工单位建设。
就这两座人行天桥的选点位置,记者联系了市规划局。一名工作人员说,当初是由市城管办牵头选点的,而城管办交通处的一位吴姓工作人员却称,这两座天桥不是他们来选点的,其中体育路上的人行天桥,是由文化局和体育局联合提出要建,直接交付给规划局来规划的;育秀东路上的人行天桥,本身就包含在湖明桥的施工内容里,在修建湖明桥以后,一并修建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