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暖通空调 查看内容

穿越到古代: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过冬的?

2013-7-5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40| 评论: 0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面对寒冬,许多地区都开通了 集中供暖 ,或利用 空调取暖 。过去的冬天比现在更为寒冷,那么,古代人又是如何取暖的呢?   先秦:火塘   火炉和火塘是最古老而最有效的取暖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面对寒冬,许多地区都开通了集中供暖,或利用空调取暖。过去的冬天比现在更为寒冷,那么,古代人又是如何取暖的呢?
  先秦:火塘
  火炉和火塘是最古老而最有效的取暖方式。考古学家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现,在这些原始的房屋门口附近都有灶坑,这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其好处显而易见,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种最为原始的方式帮助古人度过漫漫寒冬。


  秦代:壁炉
  秦朝的取暖设备相对于先秦有了明显的进步,出现了“壁炉”和“火墙”,考古专家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了壁炉,其中有两座壁炉还是供浴室采暖用的,炉膛为覆瓮形,可使热焰在膛内有充分回旋的余地,这应是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先进的方式。炉口前有灰坑,炉的左侧有一个存放木炭的炭槽,由此可知该壁炉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没有较大的火焰,燃烧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这反映了我国在建筑采暖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汉代:温室
  汉宫贵族取暖过冬,温室起了很大作用。汉代在长乐宫中就有个专门的温室殿,温室殿,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内有各种防寒保温的特殊设备。《西京杂记》记载说: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
  在汉代,还有一种温室是用于种植蔬菜的,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蔬菜大棚。当时有一种韭菜叫温韭,是主要蔬菜之一,《盐铁论》称汉代富人食“冬葵温韭”———温韭,即以温室技术培育的韭菜。需要说明的是,从汉代起,花椒也是冬季取暖的主要用品,汉代有宫殿名为椒房殿。《三辅黄图》卷三:“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

  唐代:瑞炭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大唐,科技相当发达,在取暖设备上也有了较大改进。“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这是《开元天宝遗事》记述的宫中取暖的场面。在宰相杨国忠家,则“以炭屑用蜜捏成双凤,至冬月,则燃于炉中,及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灰不可掺杂也”。

  清代:火道
  在紫禁城内一些宫殿的地面下都挖有火道,添火的门设在殿外廊子下,是两个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灶口,这就是有名的暖阁结构。康熙、同治和光绪帝结婚的洞房———坤宁宫东暖阁和绝大多数宫殿,现在都还保留着这种设施,殿前的灶口覆盖着木盖,至今可见,既能保暖,也可通风。暖阁之外还有暖炕,结构已和现在东北居民家中的炕床差不多。除以上这些设施外,室内还设有火炉,又叫火盆,或叫熏笼。熏笼的制作十分精美,分为盆和笼两部分。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通高一米多,或三足,或四足,有的是青铜鎏金的,有的是掐丝珐琅的,十分华贵。而小的火炉,随手可以提动,像西瓜那么大小,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制作更加精美讲究。
  火炉中所用的燃料是木炭,上好的木炭叫“红罗炭”。优质的木炭,乌黑发亮,燃烧耐久,火力特旺,既不冒烟,又没有味,不至于污染室内的空气。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