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发明PM2.5捕集装置 企业花百万购买使用权
摘要: 由宁波大学5名学生研发的PM2.5捕集装置,近日在浙江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这项可用于船舶、工业炉窑的过滤除尘技术,今后或许还能成为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功臣”。 ...
由宁波大学5名学生研发的PM2.5捕集装置,近日在浙江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这项可用于船舶、工业炉窑的过滤除尘技术,今后或许还能成为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功臣”。
与市场广泛出现的不具黏性的细颗粒物捕集装置不同,这项由宁波大学海运学院的李邯鹏、蔡雅丽等5名学生联合研发的技术,最大功能就是能捕集又细又黏的颗粒物。 这个在2011年12月正式确立的科研项目,是利用市场上已有的布袋式除尘器,在过滤尾气前,在布袋外铺上一层粉体助滤剂。 “这小小一层粉,作用却很大。我们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外加助滤粉体的捕集装置,当尾气源源不断地进来时,由于尾气中的黏性细颗粒物,被粉体阻隔,不会直接与布袋接触,从而保护了布袋,也让黏性颗粒得到过滤。同时,对于非黏性的粉尘颗粒,也有更好的过滤效果。”项目负责人之一的李邯鹏介绍,在布袋外加一层粉体,看似容易,改造起来却困难重重。“这类粉体不仅要能挂在布袋表面,还要耐高温和具备很好的稳定性和吸附性,并且要尽量经济。此外,如何将粉体预先均匀地铺在布袋上也是个难题。” 最终,大学生们发明的PM2.5捕集装置,不仅解决了普通布袋除尘器使用几小时后被黏性粒子黏结堵塞报废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对PM2.5的平均过滤效率,并将装置的寿命延长到2年至3年。
“原本我们公司是专做水处理的,但是当我看到这项发明时,眼前一亮,觉得这项发明非常有前途,而且契合社会热点难题,所以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在进一步了解商榷后,我会考虑对该项目进行投资。”宁波灏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逞涛对于能够签到这么好的项目十分激动。 “我们可以将装置小型化、中型化、大型化,分别运用到汽车、船舶、工业炉窑等不同领域。在中型化和大型化方面我们的技术已较为成熟。而小型化装置,如运用到汽车上就要解决空间问题,我们准备采用金属纤维烧集网这种过滤材料,目前正在进行有关实验。”李邯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