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上海世博会的设计引领“和谐、低碳和可持续”理念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发展”的主题,被誉为世界范围内探讨城市问题的头脑风暴,摒弃成就展、实力展的设计思维和语言,凸显出探索和反思的内涵。可以说,在这一世博平台上,设计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已有文化成果的诠释,而是探寻未来路径的创意表达与实践;设计不再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追随者,而是观照人文与自然和谐,开掘先进技术的先行者;设计不再是“求新”或“复古”的单纯演绎,而是前所未有地祈望融会传统智慧,汲取发展的力量;设计也不再简单定位为商业助推器、消费引导力,不只是追求艺术的感染力,而是承载了新的人文使命,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系到生活的和谐与幸福。 正如英国馆以最纯粹的形式传达关于“种子”、关于“生命”、关于交流繁衍的理念,德国馆以和声撼动金属球的装置表达“人心齐,泰山移”的传统智慧,日本馆以超轻发电膜包裹酷似生命体的建筑,并昵称为“蚕宝宝”,人们显然在以不同的方式传递一个共同的理念,关乎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共同命运,那就是我们如何推进生态与人文的和谐,如何以更小的消耗、更少的污染、更低的负效应赢得更幸福美好的生活,如何推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应该说“和谐”“低碳”“可持续”的理念早已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设计领域也并非创见,但在世博平台上,当190个国家展馆、56个国际组织从多种角度切入,以多种形式共同表达和探索这一共通命题的时候,毫无疑问,这就是这个时代设计的最强烈共鸣,包含了设计所要引领和正在反思的内容。 和谐:文化发展的共识 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谐”不仅成为一些国家馆、主题馆、案例馆的关键主题词,也成为文化交流景观的最好概括。如果说世博发展进程中,相当长时期里,作为“炫耀国力、威慑邻邦的工具”、作为世界大战前后和冷战时期世界关系的“晴雨表”,世博会具有相应的意识形态色彩,设计语言主要凸显国家力量,那么,从对抗走向交流,在新的语境中,世博会的设计更突出的是文化交流的内涵。 关于交流,本届世博会的设计主要体现为三种形态,即本土文化的发掘和展示、设定对象的对话和交流以及纯粹的理念展示。其中,本土文化展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展示;对话与交流大多围绕作为主办国的中国展开,体现为两者间的交流;纯粹的理念展示则超脱于具体的过往和成果,直接抛出概念和命题,供人解读和回味。首先,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世博设计对历史文化的回溯具有较强的意向性,是自觉发掘其中的智慧,而非简单的成就展示,体现了设计的历史视野和承传创新能力。从形如冠盖、层叠出挑的中国国家馆,到生动运用标志文化元素的各国展馆;从远古文明遗址的模拟恢复,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形象化展示;在新的工艺、科技、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设计对传统元素的撷取、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对传统智慧的重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中国的榫卯工艺、土耳其的古代村落、波兰的民间剪纸、俄罗斯的民族服饰以及西班牙的舞蹈元素等,均通过提炼、应用、融会成为展馆建筑的形式语言,形成的设计文化景观蔚为壮观。第二,在以中国为主要对象的对话性展示中,相似的文化元素、共通的文化精神得到了有效地发掘、阐释和演绎,意大利馆的设计师即表示“希望寻求一种方式,能够将意大利传统城市布局的精神、形式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并重新进行诠释,在展现出意大利当代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考虑到主办国家的元素”,于是我们看到了源于上海传统游戏“游戏棒”的意大利馆建筑。可见文化交流其实充满了趣味。第三,纯粹的理念性展示,相对于脉络化的梳理更像一个截面,提供了广阔的阐释和解读空间。以英国馆为代表,从建筑形态到展示内容,紧扣“种子”概念,科技的、哲学的、设计的理念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冲击力的意象与理念展示。 如果说“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追求,那么在世界范围的展示与交流中,这种关于融合、和谐、和睦的思想显然已达成共识并得到了设计语言的有力诠释。设计根植于文化,在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融会创新发展的内容,通过多元融合与创新,扩大发展的空间并成为发展的重要源泉,势所必然。这也是本届世博会传递给我们的启示。 低碳:现实的生活方式 相对于传统智慧的发掘、历史的回溯,以“低碳”为核心的设计演绎,更大程度上是对现实问题的应答,是对生活方式的引领。本届世博会,围绕“低碳”话题,设计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集中阐释了节能、环保的生态理念。从各展馆建筑对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处理,到建筑材料回收利用甚至工作制服的回收降解;从结构设计上重视降低能耗,到整体功能上强调“与环境友好”,建筑成为实践环保理念的重要内容。如果说1851年伦敦世博会水晶宫的建造,开启了世博会融合艺术、新技术与新材料、以建筑表达时代精神的传统,那么,经过了机械化、标准化以及运用钢铁、玻璃、混凝土诠释“工业文明”的时代,本届世博会对超轻发电膜、大豆纤维、可回收软木、标签纸等建筑材料的集中应用,对太阳能电池板、光电集成模块、新型温室绿叶植物的广泛应用,更凸显出建筑的“生态之美”,标志着生态时代的到来。其进步意义在于,不是因为生产技术的提升演进提供了用于建筑的新技术、新材料,而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亲善和谐、为了创造宜居生活环境而创造性地开发、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因此科技、工艺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承载了新的人文理想。 当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并持续增长,当城市化的进程高速推进并留下千城一律的诟病,当经济的、生产的增长往往以巨大的消耗和污染为代价,着眼“城市发展”主题,低碳、节能、环保正是设计求解现实问题的主要方向。正如当代经济学研究所指出的,“经济学可能要重点研究的是,由于资源和环境的有限性,我们能不能用投入较少的资源,消耗较少的环境,获得民众较多的幸福和快乐?我们能不能在增加发展的正效应时,更着力于减少其带来的负效应,从而使民众增加获得物质财富幸福快乐的同时,减少其带来的污染、不可持续、社会关系紧张等等痛苦,使发展的幸福和快乐效应最大化?实现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与终极价值”。这其实也是设计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需要承担的使命。 事实上,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住房、用水等现实问题,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设计的理念、设计对于技术、材料的开发利用,与城市基础功能、城市生活质量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说“让生活更美好”是目标所在,那么,具有改良、提升和美化作用的设计环节应当受到重视,关于低碳、环保、和谐的理念也应成为设计师以及每一个人基本的文化立场和生活态度,成为最基本的人生观。正如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能够点点滴滴渗透于本届世博设计之中,形成巨大的展示场域、展示效力。若全面地融入生活,成为生活方式,则将发挥更加深远、更加持久的作用。 可持续:引领发展的理念 应该说,本届世博会,关于城市发展的主题、关于低碳节能等具体技术和观念的展示,从根本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可持续”作为重要的思维原则、价值标准,也必须通过设计加以落实。因为设计既是产业链的初始环节,也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本届世博展示中,从物质材料的循环利用,到绿色能源的转化应用,从示范展示零碳馆,到借鉴童话主题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善,设计可以通过科技、人文等不同手法,从不同角度诠释可持续的理念,而这不仅是依据现实需要规划设计思维的过程,也是将观念落实为生活方式的过程,体现了“可持续性”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立场和生活态度的影响力。 诚如研究者所指出:“在文明早期,城市发展的重心主要在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上。在当代城市的发展中,基础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理想”,和谐与幸福成为新的着眼点。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对于“生活质量”与“可持续性文明”的思考与诠释,何以成为本届世博会大多数国家馆设计、展示的内容和主导性理念。 由此,我们不仅可以把握这一届世博会深层次的设计理念,也可以进一步关注设计的未来走向,因为关乎社会发展,设计确实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时代主题。相对于工业化初期,设计在关注机械产品艺术与审美内涵的意义上受到重视,当前,在生态意义上,设计亦凸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如果说“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并非新鲜,为规范设计者的道义责任早已有“责任设计”“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等一系列论述,那么此时最为鲜明突出的,是这一理念空前的受关注程度和推陈出新的设计语言,这代表了当代设计反思和引领的内容。 因此,谈到世博会的设计,也有研究者宣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伴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过去支撑进步的那些内容如今已沦为落后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人们终于觉悟到环境破坏对地球生命所造成的无法预知的后果”“在当代世博会设计者的词典中,这一切已经让位于一个新的宣言,即今后的经济发展,都必须经得起最细致的生态学考虑。”应该说,今天的世博展示中,生态的、文化的、哲学的反思已转化成具体的行动,融入了点点滴滴的设计,体现了人们认识真实处境、解决现实问题以及探索未来世界的信念和方式。设计应当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方便、幸福、智慧和人性的关怀。这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世博平台上设计内涵的初衷。 潘鲁生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