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呵护与成长”的名义
摘要: 6月6日,广东设计师在“爱心集结号”的感召下,“为了灾区,为了四川,为了亲爱的祖国”决心以最可行的途径和方式,扶助生者,开始明天的生活。12天以来,无数的响应者正以捐款、设计、著文、座谈及联络宣传等令人感 ...
6月6日,广东设计师在“爱心集结号”的感召下,“为了灾区,为了四川,为了亲爱的祖国”决心以最可行的途径和方式,扶助生者,开始明天的生活。12天以来,无数的响应者正以捐款、设计、著文、座谈及联络宣传等令人感动的方式,共同实践并托举着共同的承诺。 我们由衷地感谢社会各界对广东设计界筹款活动的实质性支援;我们极其珍视越来越多的关于设计赈灾的有价值建议;我们认真推进已开始的院校和团体救灾设计;我们更深切地关注起灾区前线,在当地教育局的协同下,已先期进入灾区小学之设计状态,工作在帐篷内的广东设计师 —爱心集结号”同行们。 灾区建设已经开始,但“重建”并非单纯的“再建”,它理应包含对“见物不见人”设计观的多元反省;理应包含跨越专业界限的周到计划;理应包含非“标准”的新的需求以及贴切而精准的多层次定位。 重建工作已经开始,然而重建并非单指“震不垮”的结构和比“震前更美”的房子。灾难后的人们渴望早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而非永远被定位为“灾民”。同样,灾区的孩子希望尽早走进能慰藉身心的温暖园地,而非处处充满“防灾警示”的恐怖天地.......。为了灾区小学卓有成效的重建,继“爱心集结号”的感召,广东设计界又因“爱心集结号”而聚集并开始下一步骤。这次步骤的具体形式为:设计!这次设计的具体目标为“汶川的小学”;为了实施这一(设计)步骤,在多家设计院所、团体和多方设计专家的合力下,我们认真编制了对应此次活动的<<设计任务书>>,该“任务书”明确了此次设计的主题—“呵护与成长”。 这一“设计任务书”并非意味着必须“盖一座楼”或“做一个规划”—我们希望每一参与着以防灾救灾为背景,以您的思考和具体的“解决问题”之设计,以“片段、局部、模块、产品、器具”等方式,诠释和建议你认为的“呵护与成长”之道,而非经典、标准或完整的所谓建筑方案大全; 这一“设计任务书”列出了包括规划、建筑、结构、室内、景观、视觉等在内的诸多设计类别,然而这既不等于必须做这一揽子大全的“系统工程”更不等于必须是“学哪行干哪行”(如规划师做规划,建筑师做建筑等)—我们希望每一参与者,以自己的认识和方法,去对应你深有感触的某一方面,无论你是否“毕业与哪一专业”; 这一“设计任务书”没有提供具体的基地资料和具体的项目,因为本次活动的主题着重于广义的,以防灾救灾为背景的,对应小学生群体的“呵护与成长”。它既包含直接意义的抗震防灾功能设计,亦包含灾后心理援助层面和“正常小学生活”等的对应措施—我们希望每一参与者,尽可能在设计中关注可转换为“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互换化”的因素,以便于生成有普遍意义的“呵护与成长” 这一“设计任务书”没有“常规”的项目和条件设定,正是为了提起参与者对“设计常规”的思考—我们希望每一参与者基于防灾避灾和致力于“呵护与成长”,能形成自身对小学生学习和生存环境的贴切,恰当设定,以形成设计的逻辑; 这一“设计任务书”同参与者的现成专业经验难以简单对接,而本次设计活动的开展时间(7月18日止)也极有限。这些都需要每一参与者扬弃既有的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 这次设计活动的成果,其一部分将直接应用于下一步的具体“小学设计实物”,以支持今后重建设计“普遍中有特殊”,“所指中有专指”; 这次设计活动的成果,其一部分将以“巡展”的形式,同参与灾区重建的相关各省设计院所见面,以唤起广大同胞对广义环境与需求的思考; 这次设计活动的成果,将集结成书,既形成设计界有主题的跨界专业成果,亦作为设计界团结一致赈灾救灾的纪念文献; 我们希望这次设计活动的过程及成果,将进一步扩大广东设计界爱心集结号筹款赈灾的果实,以便更快更有力地实现广东设计界为灾区“ 建设小学”而奉献的爱心! 我们深知:爱不仅是瞬间的奉献,更是长时的坚持,更需毅力来成就。为此,我们继续呼吁广东设计界的同胞。为此次设计活动。 为了灾区, 为了四川, 为了我们亲爱的祖国, 并以“呵护和成长”的名义!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