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馆之飞碟馆前卫设计抢先展示 超流线美感
奥运飞碟馆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11个改扩建场馆之一,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原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内,是奥运射击馆中最具特色、最宏伟的一个主场馆。 奥运射击馆以及其中的飞碟馆,其设计理念均紧扣射击运动这个主题进行阐述与发挥。射击运动起源于军事和狩猎活动,是集天赋、技术、心理、枪弹、环境等主客观因素于一身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因此,北京奥运射击馆取意于林中狩猎的运动起源,在建筑上呼应出原始狩猎工具——弓箭的建筑意向。 射击比赛主要分成手枪、气枪、飞碟和移动靶比赛四项。其中的飞碟项目始于18世纪末的英国,也叫泥鸽射击,早期是以活鸽子作为射击目标的。后来以泥制鸽代替活鸽。现代比赛是用沥青、石膏等材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碟状物,所以称为飞碟。比赛时,抛靶机按固定方向抛靶,射手依次在不同位置射击,以击碎碟靶为命中,命中多者为胜。 射击运动对运动员的平衡性、注意力集中程度、协调性、视力的精确性、心理稳定性和时间感等要素的要求非常高。运动员必须保持自身心境平和,达到智与神、感与知的高度融合。因此对射击场地的环境要求也比较高。 奥运飞碟馆依山而建,其设计理念即突出中国的文化特色,又表现射击运动的环境要求,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飞碟馆背靠群山,绿树环绕,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整个建筑由主体建筑及室外竞赛两部分组成。 飞碟馆的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一所所长祁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飞碟馆最初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现场山体环抱的自然美景,考虑到依山建筑,为了建筑与环境协调、融入自然,联想到了宁静的民居风格,因此采用了木板、灰砖、内院等元素,表达一种“精致、不张扬”的感觉。 飞碟馆室外竞赛区最引人注目的是6座设计成长城烽火台样式的靶房。靶房体积不大,灰砖砌筑,长城造型墙。6座烽火台在赛场上连缀一线的景观令人联想到万里长城。每座烽火台的主体建筑借鉴了传统四合院的建筑格局,通过几个院落形成一组四合院。建筑外墙是朴实自然、有传统建筑特色的青砖砌筑,配以朴素自然的木板饰面,整组建筑显得既清秀又不失落落大方。飞碟馆总设计师祁斌介绍,“我们特意选用了世界认知度极高的长城烽火台造型。外国运动员、观众来到赛场,看到这些靶房,就会想起长城,感受到在北京奥运会的地方人文特色。” 竞赛区的挡弹墙也同样设计为长城烽火台造型。到正式比赛时,这些高低靶房将会在运动员发出指令后,自动随机向空中抛发飞碟。据悉,该设计得到了国际射击联合会的高度评价。 飞碟馆的主体建筑分上下两层。底层为运动员休息区与赛事组织用房;上层是观众席。这样设计保证了一层的赛事组织用房与观众席的自然分流,而且还给观众提供了俯瞰赛场的良好观赛条件。场馆在一层设计了专门为残疾人乘坐的电梯,可以直达二楼观看台,斜坡也方便轮椅运动。看台坡度设计为22°,这个角度为观众提供了最舒适的视角。 为使射击运动员在赛前准备与休息时能心神平和、身心和谐,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运动员休息区的设计做到了简洁、干净。在建材与色调的选择上摒弃了喧嚣与华丽。整个一层用房地面铺贴了白色系的东鹏缤纷石,洗手间同样铺贴了白色系的东鹏地爬壁。东鹏墙地砖在飞碟馆的运用为整个主体建筑定下了一个纯净、舒适的基调。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