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淡季打折比比皆是 消费者冷眼应对
淡季打折比比皆是
随着“十一”促销期间建材市场中比比皆是的明星签售、团购等大型促销悄然退场,各大建材城客流和销售都比较稳定,与旺季相比显得安静了许多,但是打折、赠送、升级等促销活动却并未淡出,有的甚至打出了全场清货、全年特惠等2折、3折的超低折扣。 记者在某装饰材料城看到,目前的促销几乎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活动,大部分都是商家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制定的销售方案。原价1000多元的座便器只卖680元;原本每延米1500元的整体橱柜降到了1000元出头还赠送五金件;还有的商家采用的是更加灵活的隐性“减价”,店内根本没有促销海报,只是当消费者询问商品价格时,销售人员先是报上原价,再主动打上一个不同程度的折扣,留住有意购买的消费者;对于整体橱柜等订制商品,销售人员还表示只要在淡季订购,价格还能往下再降。由于这些报价往往比旺季时低出很多,诱人的价格使得不少消费者跃跃欲试。 消费者张先生对记者表示:“我家准备在元旦前后装修,这些日子正在四处淘东西,趁着打折优惠,买了不少便宜货呢!”不过,记者在市场上发现,现在进行打折活动大多是一些中小品牌,而且促销活动也没有明显的计划。越是知名品牌,打折的机会反而越少,除了“五一”、“十一”等销售旺季,搞一些买赠、升级之类的活动外,平时更倾向于统一零售价。想要拿到知名品牌的直接折扣,似乎不那么容易。 冷眼应对价格诱惑 据了解,商品直接打折的形式简单明了,本来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促销方式。但是现在建材市场的促销过于频繁,很多商家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擅长以促销为幌子,吸引消费者。其中,先提价再打折是最常见的手段。例如,平时售价1000元的水槽,淡季促销时“原价”就变成了1300元,商家即使给消费者打上个7.5折,也不过比原先便宜20多元。对此现象,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每个企业都知道商品的销售价格应该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上,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因此如果一个产品不分季节、不分市场环境都在促销,却偏偏不直接降价,那么这个产品的真正价值也是值得商榷的。 对此,一位建材卖场的负责人也表示,“商家促销是为了争夺市场,而且搞促销是需要很大成本的,正规的企业都会仔细权衡。大品牌的促销都是有主导思想而且目的很明确的,因为商家都愿意把钱花在最有回报的时间和地方。例如,‘五一’、‘十一’前后的‘蛋糕’最大,来抢这个‘蛋糕’的商家也就最多。而现在再搞大规模促销,对商家来讲意义不大。目前的很多促销是销售商从厂家争取来的一些零散的优惠政策,规模和力度都很有限。中小品牌热衷降价是为了在淡季吸引更多的订单,而大品牌则需要通过优良品质、完善服务来保证品牌的价值。无论是商家还是顾客都应该认识到,价格不应该是产品的第一性。随着整个家居行业竞争体制走向成熟,促销不应该是价格战,商家之间比拼的应该是其他形式———譬如市场的品牌提升、产品的推广推介、增值服务的附加以及公益活动等内容。” 买打折商品留神陷阱 建材行业的产品,往往通过样品进行销售,而且产品涉及多种配件,例如水龙头的阀心等等,消费者很难从外观辨别产品的内在质量,再加上一些经营者违背诚信原则,商品上标明的参考价高得离谱,然后大幅度降价,往往成为价格陷阱。有的商家常常借着淡季,把质量差或过时的产品拿出来打折,尽管比平时售价便宜不少,但品质和售后都难以保证。还有一些折扣店销售的商品多为过季或滞销商品,商品的原始记录、依据、凭证丢失,致使商品原价的真实性难以确认。甚至商品的标价内容都与实际不符,标低价以高价结算,模糊标价,标示最低价、特价却无依据,导致折扣与实际不一致。此外有的企业为扩大销售,经常降价促销,新开店为营造营销气氛,一开张就降价销售,从来不采用“原价”进行销售。这些虚假或使人误解的标价手段极容易使消费者上当。 生活中,不乏一些消费者遇到商品打折遂贪图便宜提前预订,结果装修时发现尺寸不合适或者产品质量不合格而造成退货的情况发生。因此,业内人士建议,对于建材和家具等耐用品来说,消费者更加注重的应该是质量、环保、售后保障、功能等因素。随着品牌市场的逐渐形成,消费者也应该认识到商品打折的真正含义,升级自己的消费观念,宁可购买不打折的商品,也要保证商品的品质和服务。 此外,购买打折商品之前,消费者应先去各大建材市场、超市选出自己中意的产品,记下品牌、型号以及这些卖场给出的最低价格,然后再进行选购。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底,避免盲从。(作者:陈颖)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