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扎哈·哈迪德——嫁给建筑的女人

2007-12-12 10:04|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72| 评论: 0

摘要: 扎哈·哈迪德于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接受严格的传统法国修女院、瑞士的住宿学校及美国贝鲁大学等西方正规教育后,1972年进入伦敦建筑协会研究所学习建筑学,四年后因把一家旅馆放到泰晤士河的亨格福特桥上而获 ...

扎哈·哈迪德于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接受严格的传统法国修女院、瑞士的住宿学校及美国贝鲁大学等西方正规教育后,1972年进入伦敦建筑协会研究所学习建筑学,四年后因把一家旅馆放到泰晤士河的亨格福特桥上而获得杰出毕业奖,并被首府建筑事务所吸收为合作伙伴而师从库哈斯。直到1987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近年来,哈迪德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和芝加哥建筑学院,同时还担任汉堡艺术大学、俄亥俄建筑学院、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等院校的客座教授。她被授予美国艺术文字学会荣誉会员、美国建筑学院特别会员以及2002大英帝国司令勋章爵士等称号。就在2004年哈迪德荣获该年度普利兹克大奖,哈迪德在获得10万美元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的同时,也跻身于位同库哈斯、赫尔佐格和德墨隆等大师级的行列。

英雄式的奋斗历程

在男性一统天下的建筑业,哈迪德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凭的是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一帆风顺,哈迪德遭受过很多重大挫折。正如评审团所指出的那样,哈迪德获得的认可之路是“英雄式的奋斗历程”。

尽管作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女性建筑师,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她的设计。时至今日,在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伦敦,仍未有一件哈迪德的作品问世。哈迪德也直言自己在英国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

很久以来,人们一致认为哈迪德的设计富于动感和现代气息。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尽管她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候一年竟获四项,但似乎仍难在世界建筑环境里掀起一丝波澜,直到90年代末才有所改观。

对哈迪德来说,现今的日子已是非常忙碌了。在欧洲,她为宝马公司设计位于德国莱比锡的新总部,还肩负坐落于罗马的意大利国立现代艺术中心的设计任务。在美国,她身为最终五位入围者之一,将设计2012年的纽约奥运村。

哈迪德特质——解构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的繁复。

1993年,哈迪德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在它的建筑方案出台、尚未实施之际,由于其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而名噪一时。哈迪德通过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理想的效果。

哈迪德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品是她独立设计的美国辛辛那提罗森塔尔现代艺术中心。这幢8层高的建筑像一个精巧的方盒一层一层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纽约时报》誉为“田园绿洲”。此外,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个停车场以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场等也使哈迪德名扬四方。

台湾台中古根汉美术馆被评委评定她能够大胆利用空间,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使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成功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美妙,因此才把2004年度的大奖授予她。当代建筑大师、评审团成员之一法兰克·盖瑞称赞哈迪德的每一个设计都创意十足。另一位评审费巴姆表示,哈迪德单单画出设计图,就已大大扩充了建筑的“创作曲目”。

来到中国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哈迪德没有太多耐性显示出女性的温和,但不少人用“酷”来形容她。哈迪德多次来中国,广州歌剧院设计方案等作品中标后,她与中国建筑界的交锋,让更多的人见识了这位女性的锋芒。

她对中国的建筑环境这样说:“在北京,在艺术上进行试验并得出非常好的构思是有可能的,但也仍然有诸如高度的硬性规定,不是可以彻底为所欲为的。这里可不是什么'西部荒野'。北京很令人兴奋,它的体量可接纳足够的野心。很多地方都在大兴土木,这跟西方不一样,西方不是每天都在盖房子。”……“我并没觉得中国有多少大型建筑是外国设计师所为,我也看不出有哪些建筑是外国人做的。我想这跟更加全球化的环境有关,所有城市都在景观上与世界的形式做竞争和比较,在文化上跑得很快。不过这趋势在中国还比较新,引进的东西还很有限。”

广州歌剧院为一对非几何形体,称为“圆润双砾”或“冷峻双砾”,其外部地形设计成跌宕起伏的“沙漠”形状,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形象构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是哈迪德“酷毙了”的建筑风格。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