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馆张显绿色、人文
国家体育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东南部,总占地面积6.87公顷,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馆内体积51万立方米,最多可容纳观众约2万人。地铁奥运支线及便捷的地面交通都可快速到达国家体育馆,距首都国际机场只有25分钟车程,距奥运村仅需2分钟车程。 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比赛场馆之一,奥运会期间,竞技体操、蹦床、手球决赛和轮椅篮球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人文篇 折扇屋顶 国人自己设计 国家体育馆由主体建筑和与之相连的热身馆以及室外环境组成,以中国"折扇"为设计灵感,采取由南向北的波浪式造型,屋面轻盈而富于动感。这种波浪造型也巧妙地连接了与之南北相应的两个"邻居"———平顶造型"水立方"和单曲面造型的国家会议中心,使得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城市景观达到协调统一。 与"鸟巢"和"水立方"相比,国家体育馆外形简洁,而且整个设计都是由中国设计人员自主完成的。国家体育馆主设计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体育建筑工作室副主任建筑师康晓力说:"在整个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鸟巢’和‘水立方’应该说是亮点工程,而国家体育馆、数字大厦、国家会议中心等,都属于‘背景建筑’。打个比方说,如果‘鸟巢’和‘水立方’是‘红花’,那么国家体育馆就是‘绿叶’。这样一个定位,首先就要求国家体育馆的外形设计不能太抢眼,太新奇了就会喧宾夺主,抢了‘红花’的风头。" 灰色座椅 收合不出声音 与其他场馆内或蓝或黄明的色彩不同,进入国家体育馆就像走进一个灰色的世界。国家体育馆的座椅采用了灰色质地,这可以使主比赛场地成为焦点,运动员也不会因为看台颜色太鲜亮分散了注意力。"座椅是专为体育馆量身定做的。"国家体育馆工程总指挥沈永山说:"这种椅子不但坐着舒适,而且收合都没有任何声音,不会干扰比赛。" 另外,座椅还留有广告位置,赛后可以用来进行企业宣传。同时,坐席下方还采用下送风的分层空调方式,节省同时增强了观众的舒适感。 分流设计避免人员交叉 在国家体育馆西侧和北侧,各设置了一定的下沉广场,运动员、媒体、贵宾等在赛时可以由此直接进入场馆。在体育馆东侧和南侧设置了缓坡式观众聚散广场,观众可直接从城市道路经聚散广场进入场馆的观众层,避免了与运动员、媒体、贵宾和车辆的交叉。 专用看台可容300个轮椅 站在正北侧一片面积超过300平方米的平台可将整个体育馆一览无余。这里无论角度还是高度都堪称黄金地段,但让人奇怪的是这里却没有设立任何坐席。 康晓力解释说,作为残奥会比赛场馆,国家体育馆专门为观看比赛的残疾观众设计了轮椅看台。以往残疾观众观看比赛往往与普通观众坐在一起,他们需要从轮椅上换到座位,再将轮椅收好放到旁边,整个过程费时费力。在国家体育馆,使用轮椅的残疾人朋友可以通过缓坡直接来到轮椅看台,这里没有座椅,也没有其他障碍物,残疾观众可以坐在自己的轮椅上观看比赛。整个区域约可容纳250名至300名坐轮椅的观众,残疾人观众可以坐电梯直达看台。 除了专门设置的看台,国家体育馆还采取了多项措施方便残疾观众和运动员。用大量缓坡代替了传统的楼梯,专门设立了6部残疾人专用电梯,这些电梯的按钮全部带有盲文,而且具备语音提示功能。另外在厕所和运动员浴室也都采用了方便残疾人的设计,甚至连一个小小的水龙头都考虑到残疾朋友的需求。 ——绿色篇 八万吨废钢渣抵抗浮力 沈永山介绍说,国家体育馆在建设中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理念。国家体育馆地下室埋深约8米,抗浮水位负1米,需要在工程结构内部增加大量配重以抵抗地下水的浮力。以往工程采用砂石、混凝土等材料进行配重回填,这就需要大量开采天然沙石料,不利于环境保护。 技术人员尝试采用以钢渣代替传统材料进行回填的方法。这些钢渣全部取材于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多年、堆积如山的炼钢剩余渣土,回填平均厚度2米,最厚处为4.1米,消纳废钢渣8万余吨。"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沈永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