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网友担心故居变餐馆

2007-10-31 12:2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65| 评论: 0

摘要: 崭新的“雀替”与古老的“倒挂楣子”相望,陈旧的窗框上在新雕花的点缀下焕发了古老的青春。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老院子,从一个嘈杂的大院变成了如今回廊整齐,屋顶秀美的会馆。 近日记者从宣武区文委获悉,位于宣 ...

崭新的“雀替”与古老的“倒挂楣子”相望,陈旧的窗框上在新雕花的点缀下焕发了古老的青春。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老院子,从一个嘈杂的大院变成了如今回廊整齐,屋顶秀美的会馆。

近日记者从宣武区文委获悉,位于宣武区菜市口东南侧珠朝街5号的市级文保单位“中山会馆”,历时半年、耗资近200万元的一期的整修已经接近尾声。

宣武区文委表示,会馆最终用途,将在二期工程完工后决定。而热情的网友们已经在网上发起了讨论。“作为众多会馆的博物馆”成了大多数网友认同的看法。

主体维修 新旧结合

会馆大门的游廊,连接着会馆主体的花厅。花厅面积约50平方米,天花板上依稀可见褪色的仙鹤图案,而房梁上则画着四个小故事。虽年代久远,但泛黄的人物和山水仍然可看清。房屋的前后左右分布着数十根木头柱子,柱子上旧漆基本已经剥落,工人在柱子外面刷上了底漆。

会馆旁的一个房间中,一位老工人正在雕刻着一尺来长的木质雕花。“这东西做工要求细致,每天也就能雕刻出4条儿。”工人们告诉记者,在维修中基本没有对花厅的主体结构进行改造,“更多时间是在细致的地方下工夫,比如说安装倒挂楣子,把陈旧甚至断裂的拆下,测量尺寸、记录外形后,用结实的木料,重新刨制和雕刻。”

近200万元 “修旧如旧”

“除了普通工人,我们还请来了有经验的老雕刻师和古建专家,为会馆的外形进行精雕细琢,以保证最终效果能‘修旧如旧’。”该工程的委托建设方“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项目经理李永旺先生告诉记者,一期工程投资将近200万元。在3个多月的维修中,共使用木料近百立方米,用于加固结构、改换因时间长久而可能断裂的木料和重新雕花。工程进度最紧要时,50多名工人同时参与了修建工作。

网友讨论 做博物馆最好

在老北京网上,一位网友对会馆用途发起了意见调查,大多数网友则表示支持“会馆的博物馆”这一用途。10多位网友表示,并不希望会馆成为餐馆一类的经营性场所,并且担心如果作为餐馆等经营性场所,可能会再次把维修一新的老会馆破坏。

宣武区文委:用途待定

对于会馆的用途,宣武区文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会馆一期维修已接近尾声,二期的维修正在申报计划,可能于明年年初开始。会馆的用途目前有多种准备,可能使用“湖广会馆”的经营模式,成为文化聚集会所,也可能直接建设成博物馆,供市民参观。

宣武区文委文物科科长马立子先生表示,目前对会馆用途的说法仅为意向性,可能要等到明年至后年,会馆二期维修结束后,才能最终敲定。“最终的用途需要和产权单位、投资方等多方进行商定。无论用做什么场所,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进行还原,便于保护珍贵的文物。”

现不要票 引摄影者

由于会馆目前正在维修,不少摄影爱好者闻讯而来。“我已经来过三次了,每次都有变化,从住户刚刚搬走腾出院子的凌乱,到现在花厅主题已经可以清楚看到,我拍了不下1000张照片了。”家住南城的摄影爱好者小黄说。

“又来拍照的啦。”住在珠朝街的张大妈每天都在会馆门前和老邻居们聊天,“每个星期都有不下4拨人来照相。”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