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岳阳赵州桥”亟待保护

2007-4-18 10:5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40| 评论: 0

摘要: 岳阳城区的三眼桥始建于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距今已近千年。明清两代岳阳人先后六次重修,这座古桥曾是岳阳古城联通外地公路干线的唯一通道,可是目前这座古桥却只能依附在现代钢筋水泥的架构 ...
岳阳城区的三眼桥始建于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距今已近千年。明清两代岳阳人先后六次重修,这座古桥曾是岳阳古城联通外地公路干线的唯一通道,可是目前这座古桥却只能依附在现代钢筋水泥的架构旁,湮没于乱石草丛中。桥面被巨大的水管紧紧压迫着,刻于清光绪年间的石碑及一对高一米六的石狮惨遭破坏。不少“老岳阳”希望本报呼吁市民特别是有关部门引起重视。
  
  三眼桥在南湖边呻吟
  
  几天前,记者赶去与三眼桥进行了多次近距离的接触。确如“老岳阳”周老先生所言,三眼桥正面临着危机。
  
  在记者的印象中,目前通往奇家岭方向的那座桥就是岳阳人常称的三眼桥,其实不然。此桥建于1997年岳兴公路通车时,名为南湖大桥。真正的三眼桥原来是与南湖大桥平行的一座古桥。记者注意到,也许是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南湖大桥两边高高的圆形柱子和中间的通道便构成了三个眼,难怪有人误以为三眼桥由此得名。
  
  当记者在周老先生的引领下来到三眼桥,对每个部位零距离接触时,记者也和周老先生一样变得心情沉重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搭在桥头的一个养蜂的棚子,几个蜂箱摆在桥面上,刚刚洗净的衣服晾在桥头的树枝上。蜂棚里有床铺和锅碗瓢盆,种种迹象表明,养蜂人以此为家。且不论桥头养蜂会对这座千年古桥造成什么危害,至少说明这里已是人迹罕至野花盛开的悠闲之地。
  
  在桥的西北角,立着一块碑,上面赫然写着:“……保护范围,从桥基中心向四方各沿伸30米……”可记者看到桥面已破烂不堪,在桥的30米的范围内却是各种建筑设施。桥的一头已被挖出一条沟,沟里已铺上了黑色的天然气管道,桥旁是用混凝土做成的电线杆座子。桥的两侧分别是直径500毫米的水管和保护光缆的水泥墩。桥墩的情形更让记者感到震惊:桥墩底部一块基石已被水冲走,留下了一个空洞……
  
  “方尚书苦修三眼桥”
  
  就在记者第二次来到三眼桥时,正巧碰到一位姓方的老人。他告诉记者,三眼桥是方尚书修建的,在对面的螺丝山上,还有方尚书的墓碑哩。
  
  在他的引领下,我们一起来到了螺丝山。果然,就在山坡上,一块并不起眼的墓立在路边。上面写着“方钝墓”三个大字。墓的反面记载了方尚书的生平事迹。
  
  方钝?穴公元1488———1577)明代巴陵县人,正德庚辰年?穴公元1520)进士,累官至户部尚书。为官举劾不避恩怨,乞归后筑紫荆堤枫桥二堤,修三眼桥,造福桑梓。万历丁丑年逝于岳阳,葬此。六十年代墓局部遭破坏,保护范围,整个螺丝山。
  
  方先生向记者讲述了方尚书的一些传说。方尚书少年时,不贪玩耍,终日抱书苦读,年少气盛,颇有几分自负。有一次,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老翁看了不以为然,手捧书本“前来求教”,方钝一看,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识,顿时羞惭满面。将门口的对联亦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相传方钝带领民众赶修三眼桥时,因国库下拨款银有限,民工吃稀饭小菜,食不饱肚,工程进展受阻。钦差大臣到达工地,适逢民工用餐,见方钝和民工吃的都是黑糊糊的粑粑,从方钝手中接过一块粑粑咬了一口,又苦又涩,难以下咽,才知这种粑粑是用苦荞做成的,十分感慨地说,方大人吃苦荞,真是苦苦修桥啊!钦差大臣回京上奏皇帝,特拨一笔银元犒劳修桥之人。“方尚书作官,提带湖南一省”和“苦修三眼桥”的故事至今仍在岳阳传为美谈。
  
  “没想到现在方尚书的墓碑和三眼桥今天遭到如此冷遇,真是令人痛心!”方老先生发出如此感叹。
  
  它是岳阳的“赵州桥”
  
  为了进一步了解三眼桥的历史渊源,记者采访了岳阳楼区文物管理所的赵所长和杨副所长。
  
  据他们介绍三眼桥长48.6米、宽8.89米、高15米,古称万年桥。三眼桥始修于宋代,最后一次修葺(1875年)距今亦有120余年。全桥皆以花岗石砌块筑成,外观加工精当周正,石栏间用大型铸铁昴接。在桥墩和桥身,有多个浮雕蜈蚣图像,皆源于岳阳民间雄鸡、蛇、龙、蜈蚣相克的迷信传说,以蜈蚣震慑兴风作浪的蛟龙,意在祈保桥梁平安。桥西石栏处有靠山狮一对,造型生动,狮高1.65米,底座镌刻有“光绪三年三月桥工石匠长沙李兆华、熊昌仁全敬献”字样。据说以前桥两端各有一对狮子,遗憾的是现在东南方向的石狮已不知去向。
  
  赵所长还向记者讲述了三眼桥与两位著名人物有关。一是方尚书。另一个人是北宋时期的滕子京。庆历四年春,他受贬来到岳阳,不仅重修了岳阳楼,还由其主持,重建了岳阳的三眼桥,深得岳阳人的拥护。
  
  在湖底软基上造桥,地质条件复杂,可见难度之大。今天的三眼桥,是岳阳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三眼桥集历史、建筑、人文、艺术价值为一体,地处风景秀丽的南湖古堤之上,置于万顷碧波之中,湖光山色分外妖娆,是湘北地区著名的文物旅游胜景之一,也是岳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物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内涵。三眼桥初建至今已近千年,是岳阳城里现存唯一的古桥,素有“岳阳赵州桥”之称。赵所长高兴地告诉记者,就在不久前,经过他们多次努力,三眼桥终于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部门正设法保护
  
  赵所长说,他们经常派人到桥上巡查,已通知桥上的养蜂人尽快转移。现在桥面已出现一些裂缝,桥的两边分别有水管和光缆设施等,这无疑给桥面增加了不少负担。特别令人担忧的是直径500毫米的水管,不但给桥面增加了负荷,如果水管意外破裂,高压水会对桥构成很大的冲击,后果不堪设想。他们已致函市自来水公司,要求整改。为此,记者来到市自来水公司采访了杨经理。
  
  据杨经理解释,水管确实有一定重量,但并不像想像的那么严重。因为水管是均匀分布在桥面上,受力面较大,不会产生局部的破坏,而且水管是刚性物体,桥两头对水管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水管的重量并未全部压在桥面上。而且自来水公司经常对水管进行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确保不会有水管破裂的意外事故发生。鉴于文物保护部门的意见,他们将积极想办法采取一切可能的补救措施防范。杨经理还当即叫来有关人员,强调要组织专人定期对三眼桥段的水管重点监控。
  
  多方建议加以保护
  
  赵所长告诉记者,三眼桥自从1977年岳兴公路建成、南湖大桥取代后,就渐渐从岳阳人的心中淡忘了。现在通往老三眼桥的路面都已废弃了,在三眼桥周围30米以内的保护范围内有保护光缆的水泥墩子,水管,电线杆、养蜂棚、养鱼场的看守房等。针对这一现状,赵所长建议,要在三眼桥桥头立一块醒目的标识牌,让过路人知道这是一座千年古桥。同时,在保护范围内凡是有可能对桥构成损害或有碍观瞻的,都应该清除。
  
  今年66岁的胡爹是一位在岳阳生活了40多年的“老岳阳”了,他对三眼桥也情有独钟。他说,现在的南湖风光带,主要的是现代的色彩。岳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景点的规划建设应该与岳阳浓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三眼桥本来就是南湖的一座古桥,而且离现在的南湖风光带也不远,完全可以连成一片,这样既保护了文物,也可以增加景点的文化内涵。螺丝山也可纳入进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风景名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