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南京600年明城墙遭“破墙”之灾
作为世界上古代都城保存长度最大、最具规模的城墙,南京明城墙目前正面临“破墙”之灾:南京规划道路穿越小桃园段明城墙,在尚未得到文物部门最终批复之前,市政建设方日前却“先行”对城墙的护土进行了施工挖掘。
历史遗址、文物古迹,是历史的延续、见证着文化的传承,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不可再生,也不可仿造,其文化研究和鉴赏价值无可估量。按说,时代愈久远,这些饱经沧桑和历史风雨磨砺的遗址愈加珍贵,愈加受到后人的保护和珍爱。 南京的明城墙存在已600多年,是南京体量最大的地面文物,其已经从战争防御的实用功能转变为文化功能,既承载了几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南京一块古遗址品牌。从某种程度上说,保护了明城墙,就是延续了南京的发展历史,就是珍藏了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语境下,明城墙遭“破墙”之灾难以避免。据南京市鼓楼区道路基础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该段明城墙之所以要拆除修路,主要是为了即将动工的模范马路改造来分流车辆。一语破的,明城墙是否属于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城市规划,重要的是城市的脸面与形象。 记得前年4月,南京公示的《玄武湖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要在明城墙两侧架设4个电梯,名曰“城墙渡”。对此,公众指责之声如潮,有主持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怕旅客走不动路就在明城墙上装电梯,那么故宫走不动岂不要开电瓶车?长城走不动就要装缆车?”而曾经主管南京地面文物十数年的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季士家老人更是愤怒地说,“有知识没文化,这种人胆子最大,危害也最大。” 当然,市政府的决策是否“有知识没文化”,笔者不敢擅自定论,但明城墙风风雨雨600多年沿袭至今,没有倒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没有倒在外侵势力的铁蹄下,却即将坍塌在自诩为文明的自己人面前,确实是一种悲哀,甚至是一种揪心的讽刺。谁又能来救救这本已是残垣断壁的明城墙? 其实,明城墙遭厄运只是时下众多文化遗址遭“劫难”的一个缩影,“剑门架电梯、圆明园加膜”,何尝不是追逐经济利益结下的恶果?在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倘若找不到一种动态的内在平衡,所谓的保护只能被揉捏和挤压。 今日的明城墙“破墙”,必是明日的长城遭毁。我们曾经引以自豪的古代文明在哪里?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