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作品 室内设计 查看内容

不“饰”Hulala——Hulala restaurant

2013-8-30 23:5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84| 评论: 0

简介:“仓廪实,然后知礼仪;饱暖思淫欲;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虽然中国人对吃的重要性表达得越发世俗,但其 不可替代的位置仍不言而喻。也许餐饮本身不是文化,是这种对餐饮及餐饮背后深层意识形态的关注和态度成 ...

“仓廪实,然后知礼仪;饱暖思淫欲;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虽然中国人对吃的重要性表达得越发世俗,但其不可替代的位置仍不言而喻。也许餐饮本身不是文化,是这种对餐饮及餐饮背后深层意识形态的关注和态度成就了餐饮文化。

随着年代的递进,秦、汉以前钟鸣鼎食的豪放消失了;明代文人对餐饮细节的极致追求消失了;更无了“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洒脱。当今时代还给我们一个个豪华酒楼或是主题餐厅,它们都有着巨大的招牌和炫目的霓虹灯。但北京人爱去怎样的餐厅?爱吃什么?对于迅速变化的首都来说,这两个问题完全可以忽略,让我们凭着主观意愿去塑造铁板料理店吧!

推开1.5米宽的竹门,进入“Hulala”,你会对“主观”二字有所质疑。

“Hulala”空间质朴。在既定的厨房和入口限制下,各项功能只是被合理切分、规置以适应铁板料理的围合特性,并满足基本的餐位数量。包间成为餐厅核心。接待区、开放就餐区环绕其铺展,空间流动似乎并无死角。

“Hulala”色调、材料纯粹。天、地、墙所有结构面均为黑色。黑色涂料、黑色板岩、包间的竹筒墙也饰以黑漆,你会在与它相遇的一刻定睛,留意黑色中忽然浮现的不等截面竹筒形成的细腻纹样。

“Hulala”不具装饰性。当然这也是设计之初就规避的。没有一件饰物或既定装饰符号的空间承载着单纯的目的:提供一个不具价值判断标准的餐厅。这里没有指明或者暗示餐厅所针对的阶层,身份的认同或归属完全来自人与空间的交流。

“Hulala”具有室内景观性。多层次的结构化、半结构化竹墙,竹屏呈现出自然性、景观性。绿色皮革包饰的卡座将这种特性再次加强。它细密均质的竖向分割、连续延伸的状态,透过各个通道,无数孔隙都可以窥见的翠绿色像生气盈盈的“竹林”,与黑色竹墙形成强烈感官置换,引人遐思。

“Hulala”的隐喻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依归。绿色的皮革“竹林”与竹墙、竹屏,以及透过竹筒、竹隙隐约可见的餐饮状态、一举一动都含蓄着竹的天然的、东方的属性。即便是饰以黑漆,其节结、肌理仍难掩江南烟雨、大漠孤烟。餐厅的本土性甚或“北京性格”也由此确立。

注视着“Hulala”,黑色的“Hulala”在消隐着空间,消隐成包容,消隐成背景。只有绿色“竹林”婉约环伺,有一点点参与的欲望;只留下铁板台在灯光下像小小的舞台,等待着又一幕的“Hulala”盛宴!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