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监理 查看内容

工程监理的边缘化生存

2009-9-8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31| 评论: 0

简介:  当着杜可的面,赵晓川把补充合作协议一条条撕碎。面对这位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工程总监,杜可的尊严在瞬间崩塌,他还是压抑着情绪喃喃地解释:“工程进行到一半,公司名字变更但资质没有问题,签好补充协议还应 ...

  当着杜可的面,赵晓川把补充合作协议一条条撕碎。面对这位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工程总监,杜可的尊严在瞬间崩塌,他还是压抑着情绪喃喃地解释:“工程进行到一半,公司名字变更但资质没有问题,签好补充协议还应该继续吧。”让他错愕的却是赵晓川脱口而出的那句话:“你们公司投标,每平方米17元?太离谱了吧!另外几家都报10元以内。”怪现状做了10年监理,类似经历不止一次,杜可觉得自己很少被尊重。与身边一小撮习惯“吃完甲方吃乙方继而发家”的同行相比,作为专业工程师,他现在的工资每月3000元,每天要负责7个楼座的施工监理任务。两个月前,他所供职的监理公司退出了本已中标的北京常营地区某重点项目,原因是开发商每个月支付2.5万元,7个监理工程师平均下来,收入也就是他现在的工资水平,在权衡工作强度和成本后,公司做出了如此决定。

  一般工程师的收入在杜可之下,而总监代表和总监要更高一些。杜可的同学有不少已经转行,还有一些干脆自己带3~5个工程师,托关系找有监理资质的大企业,挂靠上去接项目。

  竞标是杜可最不愿意触及的环节,在他看来一些同行报出的价格是“毫无生存空间的”。比较而言在北京的工作环境相对好一点,他记得参与重庆某大型工程,有公司竟报出了监理费用每平方米2元的低价。

  在一个恶性竞争的市场里,杜可用“弱势群体”来自嘲。他没有在遇到施工不规范问题时来“要挟”总包单位,也不会与在现场的甲方工程人员套近乎,每次“监理月报”,杜可如实地反映情况,却经常是被甲方批评得一塌糊涂,质疑他的“专业操守”。

  杜可的经历是个案,但仍成为一部分监理人生存的缩影。地厚机构总裁谢玉远认为,低价竞争和有些开发企业对该环节的漠视,使得行业走向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开发企业不重视,不愿意优质优价,监理行业生存举步维艰,不负责任的企业低价竞争,专业人才流失,大量新入门人员缺乏专业技能,买个证就上岗,怎么保证监管质量?”谢玉远说了一连串理由。

  事实上,杜可遇到的开发商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想买个监理“章”的,付给监理公司极低的费用,由公司工程部的人在现场指挥,监理人员形同虚设,作用微乎其微;还有一类是愿意和监理公司分工协作的,相对规范但要协调人员进行良好配合。而“拿了开发商的钱,还是要替甲方办事”成为普遍心态,甲方对施工的意见起主导作用。

  “按目前的模式看,施工出现问题,工程部门难辞其咎。”谢玉远说。尽管对于监理的相关规范,国家标准和要求都比较完善,在操作过程中却总由于模式和人的问题容易走形。

  一位不愿具名的监理公司负责人指出,上述现象和监理行业的定位不无关系,监理的责任是“三控三管一协调”,即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但实际配合中,成本、进度等环节都由开发企业自己决定,监理的作用“往往无法很好实现”。

  “也许过10年,不少楼上会往下掉玻璃,包括保温板也会有大面积的脱落。”杜可坚信这样的言论不是危言耸听。在国外,总承包从设计端开始,所有的施工和材料采购一体化负责。但国内由于企业诚信的缺失,还没有一个工程能做到如此地步。

  出现问题时,开发商指责建筑行业普遍对质量底线漠不关心,建筑单位认为开发商漠视管理,又缺乏专业技能。合作中的信任成本极高,链条上的各方关系扭曲着,而这种情况在大部分项目上几乎都成为常态。

  寻找第三类开发商谢玉远认为,可以有第三类开发企业,这类企业可以只负责拿地、资本运作、公共关系维护,而所有技术工作都可以外包给专业机构。

  这类企业的工程部可以只有几个人,负责协调,而外包的部分能够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体化,也就是把项目管理和监理工作集中在系统内完成,甚至可以把造价管理也囊括其中。

  “一体化的管理是专业细分的产物,在施工设计阶段就可以实现预控。”谢玉远认为这是给开发企业节省人力成本、提升专业水平的最好做法。

  “这种设想是未来的大方向,但在国内短期实现这种模式存在难度。”北京帕克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海林认为,外企或企业人员较少的房地产公司会愿意采纳此模式,而有庞大队伍的成熟地产公司往往不愿意接受,除了“项目管理+监理”外,胡海林认为“咨询+监理”宜于先行一步尝试。“监理人员直接做项目管理还需要专业和充分的经验,但配合开发商工程部进行专业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国内有两家品牌地产企业已经率先尝试这种模式,具体的做法是:项目开发期内,邀请4~5名监理公司的专业人才联合办公,这些专业人才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调换,确保在各个环节上衔接顺畅。而其中一家企业还尝试将验房工作外包给专业人员,以确保质量。

  “有责任感的开发企业正认识到管理的价值,房价暴涨不会是常态。”谢玉远如是认为。胡海林则指出,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和开发企业的重视,监理业生存环境已经明显好转,但行业仍需要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度及职业精神,并不断把新模式传递给开发企业才能获得更多尊重,彻底告别被边缘化的危险。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