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曹嘉明:转型是设计机构的必由之路

2013-8-30 14:25|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05| 评论: 0

简介:自1984年实行企业化管理以来,体制内的设计机构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改革之路,但实际上,很多设计机构只不过是转了一下身,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8月18日,在首届中国地产设计创新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上海 ...

“自1984年实行企业化管理以来,体制内的设计机构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改革之路,但实际上,很多设计机构只不过是转了一下身,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8月18日,在“首届中国地产设计创新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现代集团”)副总裁曹嘉明还表示,转型是设计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回顾近3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许多体制内的地方设计机构早已经转为民营,还有一部分转为国有控股和骨干持股的股份制,但大部分省级和大区的设计机构仍保留在体制内。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仍然身在体制内的曹嘉明越来越感觉到来自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指标考核等多方面的综合压力,“不容乐观地说,我们目前还是举步维艰。”

回顾近3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许多体制内的地方设计机构早已经转为民营

转型效应

1998年3月,原华东建筑设计院和上海建筑设计院经过重组,成立了上海现代集团。“当时很多设计机构都在走民营化路线,在此背景下,关于上述两家设计院的重组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是要继续做大做强?还是做精做小?还是民营化?包括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在内,大家各有各的意见。”曹嘉明回忆说。“成立集团后,我们首先提出了‘两全战略’,一是项目服务全过程,二是市场开拓全国化。”曹嘉明解释说,因为当时两个设计院组合在一起,人员超过2000人,加之资源又非常多,完全可以把原有的业务板块进行分层、分细,使得个业务板块可以做得更精。与此同时,把原来两个设计院在外地的各个分院合起来,完全可以组建一个全国化服务的网络。

在此基础上,上海现代集团还确立了专项化的发展战略,包括空港,体育,保障性住宅,教育,超高层建筑等领域。

经过上述重组、整合、细分及拓展,从1988年的3.12亿元到2012年的36.17亿元,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的业绩增长非常迅速。“这就是设计机构转型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曹嘉明还说,近年来,转型越来越成为设计机构的主旋律,不转型就没有出路。

优化结构

“无论是体制内还是民营,设计机构都得转型,不然根本无法适应不断变幻的市场条件和经济环境。”曹嘉明表示,在此过程中,优化设计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与其战略发展目标相配套,显得尤为重要。

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而言,现在还是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未来,我们将从传统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向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模式发展,生产组织方向则向矩阵型的组织结构模式发展。以往传统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是下对上负责,而矩阵式组织结构要转向对项目负责。”曹嘉明说。

整合资源

事实上,大多数设计机构不光在做建筑设计,也同时在做相关咨询服务。

“以前设计机构都是依照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业主要做什么,就给他们做什么。现在要往前移,业主们实际上只有一个理想,但这个理想的定位如何去实现,需要设计机构帮助他们去策划。”曹嘉明说。

对此,曹嘉明认为,今后设计企业会出现以下三方面的分化:一是大型设计公司向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服务方向发展;二是中型设计公司向大、小方向分化;三是小型设计公司向专项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

一个企业的成功决非偶然,只有深入研究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目标,才能赢得市场。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