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建筑,能否成为城市人的心灵栖息地
城市建筑总脱离不了城市环境,城市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在中国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在现代社会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如何满足人们工作、生活的生理心理需求,将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引向自然、心灵与本真的回归?在日前于上海举行的UACF 2013第二届城市建筑文化论坛上,“建筑与城市生活场景关联性”成为论坛的一个重要话题,多位业内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报撷取其中一些精彩观点,整理成章,以飧读者。
希望用好设计塑造好生活
杨明(华东建筑设计总院建筑创作所所长):
生活的场景,我认为它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是活着的历史。站在一个建筑师的立场上,我考虑更多的是设计和建筑有什么关联,怎么样用我们的好设计来塑造我们的好生活。
我举一个上海商城的例子,这是一个共用空间理念最好的建筑物之一,把建筑理想和生活理想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建筑。但是我想说的并不是建筑的本身,而是建筑前面的广场,它的尺度比较大,边上有一排行道树,树下有一些只能直坐的座位。在这里,人们之间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对视互动,但是相互之间侵入的关系非常强。建筑师设计这些椅子,我以为达到了最初的目标,因为这些椅子建立了以后,一直到现在,没有人会躺在这里,也没有人坐在树下的地面上,人的行为规范在了这一把椅子上。也就是说,从这一把椅子出现了以后,人的行为在社会的场景中,变得积极了。当然,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只有善意的公共性动机,才可能产生友好的设计,并引发良好的行为反馈和美好的生活。
城镇化谨防空壳城市的产生
梁章旋(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目前城市发展非常快,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乡村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个矛盾体现在生活方式的矛盾,还有居住方式的改变,还有传统的习俗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历史记忆的缺失等。大量转为居民户口的农民,其实他们没有城市化。现在有一些城市出现有城无市、有场无市的“空壳城市”的现象,这是值得警惕的。
现在,“城市森林”已经逐渐向郊区蔓延。当郊区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怎么样提高自己的生活方式,靠什么来谋生?我们刚刚完成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在福州的双龙村,我们就提出了几个策略:一个是如何延续部分原居民的生活方式;二是如何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三是通过增加公共共享交流的空间,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四是尽可能规划自由布局,创造新型的城市外观。所以,如何延续和发展富有情感的人居环境,是我们当代建筑师永恒的追求。
城市文化设计需从“政府监管”中破茧
童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市、建筑,文化,我是以三个独立的名词来解读的。我认为,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应该是在城市形象,包括文化的空间。当然城市是由建筑和文化构成的。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建筑,没有文化,只能是一个生活的场所而已。
前不久,我去苏州评选十大公共建筑,参观了几个大的文化中心,包括歌剧院,都是处在新区,而且是和市政府的位置紧密联系起来的。这也许是我国的一个文化现象,但我以为这个很容易成为一个病灶,即我们的文化行为必须是放在政府体面的监管之下或者是一种影响氛围之中的。的确,有很多的作品让人叹为观止,但空荡荡的,设计非常精良的演出大厅,每年的上演率非常低,每年几千万元的投入甚至都是需要政府去补贴的,这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各类活动是城市生活的载体
刘恩芳(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说到城市和生活场景的关联性,我的理解是,城市的生活场景,有衣食住行和空间组成,包括和日常生活关联的事件和活动。
我在英国待了十几年,有一个很深的生活感受,那就是他们对于传统活动的坚守和热衷。在剑桥生活的人,除了做学问,还会有很多活动,比如餐前餐后都会有酒会。在这个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教授。这些教授在餐前也好,餐后也好,都会有一个交流的过程。五月是学期的最后一段时间,我曾受邀到了他们的学校,当时请了乐队,举办冰雕展,有很多的活动。这些活动看起来很简单,一年一年的重复,却是一票难求。所以我觉得活动不在于简单还是复杂,而在于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只有剑桥这个集体才可以体会到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有一定的城市生活场景的城市生活,具有一些相关的内容特征,大家愿意接受这种活动,而且有相同喜好的人参与到这种活动中,也是可以为城市的场景添加非常好的意境的。这种公众喜爱的活动就成为了我们今天讨论的城市生活场景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生活场景的呈现,这种生活场景具有延续性和发扬性,而且具有不间断性。所以,建筑师要做好空间,让空间来讲故事,让场景与事件故事相连,与生活经历相连,与生活需求相连,这是我们建筑师努力的方向。
人是建筑与城市的粘合剂
李军(现代都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说到建筑与城市生活场景的关联性,我以为可以从三方面去认识。一是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我认为就好象不可分割的二个方面,建筑为了城市而活,城市为了建筑而兴旺,也可能会衰败;二是建筑与城市之间有一个串联体,有一个粘合剂,这就是人!就好像放风筝,这个风筝放得很高,但千万不能断线,一断线就不是美好的想象了,这个断线是人在做的。三是人、建筑和城市,他们有没有关系。我们选择怎么样的建筑,就是选择了怎么样的事物,他们的关系就好像是登山,你可以从正面登,也可以从反面登。登山的路径不是一条,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关键是你登上了山后,是不是可以得到满足。我希望我们的生活都能够像登山过程一样,得到满足,得到升华。
希望保留那些和生活场景分不开的建筑
汪孝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总院首席总建筑师):
现在的建筑创造,可能是因为体制的原因,会更多地关注到建筑形态,以及政府的想法,包括建筑文化。但是中国发展五千年了,我还是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在继承的基础上能一起来创造新的建筑理念。
建筑的形式,更多的是对环境的影响。场景和尺度是有关的,我们记忆中的场景和街道,很多街道的尺度就丧失了,如北京王府井。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去过王府井,当时是比较有特色的商业街,但现在商业街已经不存在了。我觉得建筑在传统的街区里面,是有具体的场景记忆的,所以在改造的时候,应当去思考怎么样不破坏原来的设计,保留那些和生活场景分不开的建筑。
未来人们可能越来越多的是生活在数字化场景中
张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建筑总是要和生活所挂钩的,建筑承载着生活。我们当代的城市,可能越来越多的是生活在数字化的场景中,会有越来越多数字化的场景,这个为我们生活的场景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恐怕是具有变革性的。
我以为,未来的数字化生活场景,是一种形象,不再是具体的存在于公共空间之中,包括商城,博物馆这种地方会逐渐的被瓦解,但是肯定是会有另外一种场景,这种场景是依赖于物流、信息流等来支持的看不见的系统而存在的。这样的生活场景中,建筑如果还是原来的物质形态的话,它的角色是怎么样的?或者是以后的建筑不是这种形态,那又会是怎么样的呢?这是建筑师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