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时评:保障房建设不是“做减法”

2013-8-30 14:1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2| 评论: 0

简介:保障房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然而,我国现阶段保障房建设发展到什么水平?保障房怎样才能真正保障底层人民住有所居的权利?保障房的未来在哪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静敏在接受《中国 ...

保障房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然而,我国现阶段保障房建设发展到什么水平?保障房怎样才能真正保障底层人民住有所居的权利?保障房的未来在哪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静敏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专访时提到:“保障房建设不能只图量求快,相比商品房,保障房也不是‘做减法’这么简单。”

中国住房:当前,政策大力向保障房建设倾斜,保障房也越来越成为市场中的重要角色。你认为目前保障房建设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呈现怎样的特点?

周静敏:近年来,国内尽管兴起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热潮。但大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保障房的概念仍模糊不清。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虽然已经出台相关建设标准,然而部分城市的保障房建设规范和标准仍存在参差不齐、可持续性和科学性不高等问题。

至今,我国尚没有明确出台《住宅保障法》,更没有专门针对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法规,使得低收入者住房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希望相关政府部门抓紧时间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住房:除了政府和国企投资所建,越来越多的市场化房企也正在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拿地和建设力度。在市场焦点转向的情况下,保障房的建筑品质会受到影响吗?

周静敏:保障房建设更多的应该是政府行为,就企业来讲,其首要目的是盈利。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会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愿望,但是在一些企业自有品牌商品房品质都得不到保证的现状下,要求其保证保障房的品质是会有局限性的。

中央领导曾强调保障性住房是百年大计,尤其要重视建筑质量,要确保每根钢筋的使用、每块混凝土的浇筑、每个门窗的安装都能达到安全要求。但是由于我国保障房在建造施工方法上仍处于粗放发展期,在住宅产业化和建筑工业化上刚刚起步,建筑工地仍然在大量使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以至于其建造品质并不能和国际水平相媲美。

中国住房:“十二五”规划明确,我国将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这意味着我国将投入资金、人力、建材等大量资源,在如此大规模、高速度的建设进程中,会不会产生一些问题?

周静敏:2013年,国家计划建成保障房460万套,新开工600万套。但从现状看,目前建成的1000多万套保障房已经面临诸多问题。各级地方政府由于急于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在一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为百姓居住安全留下隐患,也为整个保障房计划公正、透明、高质量地完成制造了障碍。

因此,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和计划尤为重要。保障房有其自身特点,相比较商品房而言,不仅仅是缩减住宅面积、节约建材成本这类“做减法”的问题,更应该重视其居住人群的特殊性以及生活需求的特殊性。

中国住房:随着未来城镇化步伐的趋缓、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住宅需求的改变,大量高层保障性住房似乎并不具备可改造性,未来它们将面临怎样的尴尬?在规划设计初期应怎样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周静敏:我国的保障房建设是大体量的,如果出现问题,大规模推倒重建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

由于受保障人群的经济条件和物质生活水平存在一定变数,有些家庭条件不符合保障要求后需要搬离保障房,所以一定要考虑被保障人群的变动性,要在规划设计初期考虑到房子的未来可改性。一方面,在前期规划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另一方面,建议地方政府根据当地住房的实际状态和特点,开展百姓居住需求调研,切实考虑各地群众的生活风俗和居住习惯、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让住房困难户真正实现住有所居。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