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徽派古建筑保护难在何处
香港演员成龙捐徽派古建筑出国门一事持续“发酵”后,引发社会对徽派古建筑流失现象的空前关注。据安徽省黄山市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流失现象只是徽派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难题之一。除人为因素外,诸多自然和社会因素都使徽派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受到掣肘。 “年轻人不愿住老宅子” 目前,皖南地区保存下来的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自然倒塌、人为毁坏的情况较为普遍。皖南地处山区,属江南温和湿润气候,雨水多、湿气重,特别适合白蚁生长繁殖,而徽派古建筑清一色为砖木结构的粉墙黛瓦,房屋渗漏、木构件发霉腐烂等现象很常见,特别是白蚁防治的压力和难度大。 鲍夜鸣是黄山市徽州区一位普通农民,20年来他专注于古建筑的白蚁防治,其研制的系列灭蚁药物曾获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金奖。据他介绍,白蚁是古民居的最大杀手,其分泌的酸性物质连钢筋水泥都能侵蚀,如果不加防治,一栋完好的古建筑几年就可能被蛀空。 知名古建专家、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程极悦认为,房子的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人气”,没人居住的老房子容易在岁月中破败成残垣断壁。随着山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住老房子的人越来越少,而缺少日常维护,也加剧了老房子的破败损毁。 程极悦介绍说,徽派古民居一般重视大门外观、大厅摆设等公共部位,忽视生活功能私密性和舒适性,更没有室内给排水,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因此年轻人大多不愿住老房子。“二三十年前,皖南农村经济落后,许多人不知道自家老房子还是文物,所以对那些自然损毁的老房子,人们拆除砖瓦等材料用于盖新房子,许多烂掉或被白蚁蛀空的老木料都当柴火烧掉了。”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当时农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维修成本又太高,一些老房子大多是那时低价流失的。 资金短缺维护难,“修老房子不如盖新楼” 作为徽派建筑的发源地,黄山市境内目前各类徽派建筑星罗棋布,平均不到2平方公里就有一幢古民居。“徽派古建筑点多面广、分布零散,无疑加大了保护的难度。”黄山市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徽派古民居保护既受人们的观念以及自身结构特点、自然环境等宏观因素影响,也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具体因素制约,其中保护资金短缺尤为突出。 根据《文物法》和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程度,我国对不可移动文物实行分级保护,各级政府依次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经费由相应的同级政府保障。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保、省保单位只能争取到上级部分补助经费,保护经费主要由市、县政府承担,对于没有工业支持、经济欠发达的皖南部分县区,有限的财政收入没有能力支撑古建筑保护的巨额费用,这使得列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徽派古建筑数量比例很小。有专家测算,黄山市要完整保护所有古民居,每年至少需要拿出五六十亿元资金,相当于目前全市一年财政收入的70%以上。 方印绶是歙县一位从事40多年徽州古建筑维修的木工师傅,他介绍,砖木结构的徽派古民居,除日常维修外,一般二三十年应该翻修,五六十年就需要大修,这种频繁的持续性保护投入,对普通百姓来说不是笔小开支。 利益驱动保护难,“不把住源头无济于事”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在城镇化加速和国家实行严格土地政策的背景下,皖南一些地方出现房地产开发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态势,而许多村民也因为老房子修不起、不宜住,私自拆老房建新房,导致一些古村落或整体消失或变得不伦不类。同时,徽派古建筑以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商业价值,吸引着众多建筑商、民间收藏者私下收购,甚至有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偷盗贩卖。曾有媒体报道,早些年流失的皖南古建筑足以再造一个西递、宏村。 去年底,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徽派建筑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将徽派建筑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考核评价的内容,并重申严厉打击走私、盗窃和违法买卖徽派古建筑及其构件、附属文物的行为,严禁将徽派古建筑迁往省外。“只有从源头抓起,标本兼治,才能留住古建筑的‘筋骨肉’、传承徽文化的‘精气神’。”当地一位学者认为,保护徽派古建筑需要各级政府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同时加大依法保护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程极悦特别强调,就地保护是业界公认的最好方式,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只有在青山绿水间,才能更好地呈现其美学价值和文化特点。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