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时评:拆真建假发展旅游经济是短视行为

2013-8-30 14:37|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94| 评论: 0

简介:近年来,一些地方对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设施进行所谓的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表面的理由冠冕堂皇,实则是着眼于经济利益的急功近利,不仅短视,也非常不可取。 文物是国家文明的象征,寄托着人类对历史 ...

近年来,一些地方对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设施进行所谓的“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表面的理由冠冕堂皇,实则是着眼于经济利益的急功近利,不仅短视,也非常不可取。

文物是国家文明的象征,寄托着人类对历史的追思,对凝聚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地方政府应该重点保护的对象,而不应该成为让利于眼前经济利益或者拉动旅游的“牺牲品”。有些地方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所谓的“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究其本质,无不源于地方多年来尚未形成对文化遗产的重视负责心态,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文物保护上甚至是一种漠视,不仅是破坏,更是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

稍微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常识的人都知道,原真性和完整性是文化遗产保护最基本的原则。如今在有些地方,人造的旅游景观充斥着城市和乡村,然而那些缺乏厚重历史文化的支撑,用现代化手段打造,用钢筋混凝土堆砌的“文物设施”和旅游景点却是不伦不类,怎么看怎么别扭。老百姓常说: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不把心思放在对文物的保护和传承上,而是挖空心思去造假,去打造沦入GDP指标里面的“新文物”,势必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

当前,在仿古的潮流下,在拉动地方旅游经济的驱使下,国内城市拆真建假的案例俯拾皆是。在国内很多地方,有些为追求现代化而大量铲平古迹,有些利用古迹翻建创造人为的观光资源,还有些地方扶植新建大量古迹,有些地方历史街区的传统格局被彻底改变,众多老建筑被拆除新建,或者只留下临街建筑外立面的一堵墙,再辅以现代化的声光视觉效果。但是,拆真建假的结果是:很多城市仿古街中空空荡荡,偶有少量游人穿过。

当然,有些地方出于对发展地方旅游经济、改善民众生活条件的美好愿望,对一些年久失修的文物适当地修葺或调整,进行真正的保护性维修,不仅无可厚非,也值得鼓励。但是,保护不是颠覆,不是推倒重来,不是连根拔掉,应该修旧如旧。怕就怕在,有些地方挂羊头卖狗肉,对历史文物搞真拆除,假保护,假维修。对此,如何制止“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学界和民间舆论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但为什么屡禁不止?原因大家都知道,无非是经济利益在作怪,地方政府文保意识淡漠,不少地方文物部门在建设规划中没有否决权,以致失声。

发展地方旅游经济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明眼人看来,所谓的“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多么像是玩弄文字游戏,恐又将落入只见拆除不见保护的窠臼。文化部原部长孙家正说过,“文化就像一条长河,不管怎么流淌,其成分如何变化,也像人的血脉一样,始终保存着祖先的基因。现在,我们要努力把这种基因保存得更多一些,保护得好一点”。保护历史文物就是保护祖先的基因,保护好它们,才能文化相望,启迪未来。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