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工业建筑岂能与城市分道扬镳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正从去工业化转向新型工业化。 5月16日,在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分会主办、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分会第九届工业建筑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普遍认为,当年被认为是城镇化“绊脚石”的工业化,现已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强劲引擎。作为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工业建筑与城镇化变革息息相关。
工业空城危机重重 去工业化是指由于大城市的土地、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市民的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下降,导致大批工厂从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或农村地区。有专家表示,部分欧美国家长期重消费、轻生产,去工业化现象比较严重,制造业严重萎缩,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这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晚于发达国家几十年步入快速城镇化轨道的中国,似乎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深刻关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城镇化的标志就是去工业化。 城市中的工业被视为落后的标志,大量工业建筑从城市中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一座座工业空城。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张伶伶认为,失去了产业支撑的城镇化转型遇到了很大困难,失去了产业支撑的土地财政也无法长久延续。去工业化虽然使工业建筑不再与城市发展抢地盘,但却使城镇化显得孑孑独立,形单影只。 与城镇化和谐共生 十八大后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五化”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被赋予了更高地位。如何加快转型升级,摆脱传统工业化、传统重化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带来的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在“后造城时代”愈发显得捉襟见肘。 “城镇化须有产业支撑,不能简单造城,要让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分会常务理事邓雪娴认为,“‘绑定’新型城镇化,走以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化道路是二者和谐共生的出路,真正高质量的城镇化一定要以特色产业为拉动。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推进速度必须与其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与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 工业建筑如何落地 事实上,工业化与城镇化共谋发展,工业园区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孕育而生的。随着工业园区的出现,现代工业建筑也不再是传统的工业建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建筑迎来了全新挑战。”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姜泽栋指出。 结合具体的工程设计项目,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建筑师孙兆杰向与会者介绍了他对工业建筑和工业园区的一些思考。他认为,新型工业建筑不仅要求设计师掌握建筑方面的知识,还要求设计师加强专业化联系(由于涉及城市景观等相邻专业领域),实现综合创作。只有这样,工业建筑才能顺利地“落地生根”。 绿色建筑实践也是工业建筑的一大研究课题。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工厂烟囱林立、机器轰鸣,所以不适合在城市周边建设。然而,来自德国海因公司的设计总监乔治向与会者展示了一张令人瞠目结舌的照片——交响乐团定期在工厂举办音乐会! “研究工业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推进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研究工作,已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分会秘书长许迎新说。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