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时评:经营城市过程中的圈地玄机

2013-8-30 14:25|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4| 评论: 0

简介: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大开发、大发展的口号下,掀起一浪高于一浪的圈地热潮。许多城市提出经营城市的口号,盲目将城区面积成倍扩大,炒作房地产,致使房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 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收入来 ...

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大开发、大发展的口号下,掀起一浪高于一浪的圈地热潮。许多城市提出“经营城市”的口号,盲目将城区面积成倍扩大,炒作房地产,致使房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

“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收入来‘经营城市’的模式推高了地价和房价。”早在2010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就曾尖锐地指出,地方政府的这种“土地病”,导致房地产发展绑架了城市建设,也绑架了地方政府,从而引发了诸多问题和危害。

一些热衷于“经营城市”,片面追求“以地生财”,自认为“经营土地就是搞房地产,城市竞争就是地价竞争”的地方政府,总是喜欢借城市大发展之名大兴土木,在建项目也是星罗棋布。可“经营城市”的巨额投资若全部依赖本级财政无疑是捉襟见肘、杯水车薪。因此政府对于屡创“新高”的地价、房价可谓是乐见其成。

与此同时,卖地的收益和成本在不同任期之间是不平衡的,而地方官员是有任期的,卖地的收益在不同任期官员之间的分配结构,直接影响到地方官员的卖地行为,并且在卖地时间和跨度的选择上,也会形成与任期相一致的“周期”。

以至于下一届官员接任后,则要需要负担土地卖出后开发所需的配套投入,乃至提供一些征地的补偿费等等。

从眼前利益看,大规模无节制卖地,不遗余力地炒作地价,似乎解决了城市建设中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为国家积累了财富。但从深层次考虑,就会发现这种靠出让土地、炒作地价增收的方法实际上是在透支城市资源。

目前,商品房的价格由三块构成:第一块是70年的地租,土地批租,等于让买房者一下子交了70年的地租;第二块是配套费税,也是一次收70年;第三块才是建筑成本加平均利润,这才是买房者主要应该花的钱。

事实上,在不少城市,地方政府片面追求“以地生财”和开发商对土地的过分投机形成了合力,不少拿到地的开发商面对不断刷新的地价按兵不动,坐等手中土地的价格再往上蹿,想转手倒卖,从中渔利。

在这种形势下,不少城市的地价虚火自然越烧越旺,原来每亩四、五万元的土地会攀升到上百万元,从而直接导致房价非理性上涨。由此会带来百姓消费结构失衡,更会为楼市泡沫显现埋下伏笔。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