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建设现代田园城市
太仓市地处苏南,东临长江,南临上海,为苏州市所辖县级市,市域面积8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6平方公里,总人口95万,其中户籍人口47万,辖国家级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新城和6个镇。近年来,太仓市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以生态绿化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住房保障覆盖、公共服务提升、低碳经济培育和历史文化传承为重点,加快打造以“一市双城三片区”为布局、片区间快速交通为联接、现代基本农田和生态绿地为隔离的现代田园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一系列荣誉。以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为抓手,太仓市正朝着经济更发达、城市更宜居、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的既定目标,稳步前行。
近年来,太仓以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开展了以住房保障、设施完善、生态改善、节能降耗、社会建设、文化弘扬为重点的人居环境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城市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他们重点抓好了以下7项工作。 (一)坚持规划先行,引领城市发展。太仓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的城市发展方针,高起点开展了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太仓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30)》(以下简称《总规》)已完成修编并经省政府审批通过。按照新《总规》确立了“一市双城三片区”城乡一体的现代田园城市发展布局,对各片区和重点区域开展了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通过调优城乡布局,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居住入区、产业入园、土地整合、生态休养,城乡统筹获得扎实推进;完成了综合交通、绿地、照明、管线、雕塑、旅游发展以及消防、燃气、电力、电信等20个专项规划编制,启动了城市绿线、慢行系统、立体绿化等一批生态环境相关规划编制;对城市重要地段、街道节点、主要道路和绿地游园等公共空间进行了景观设计,全面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品位。目前,纵横衔接、点面融合的全市新一轮城乡一体化规划全覆盖体系已基本形成。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承载能力。近年来,太仓市对城乡基础设施始终保持高增长投入、快节奏建设,有力地保障了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一是提速建设太仓港。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28个,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435万标箱;杨林塘航道整治、疏港高速工程加快推进,沪通铁路启动在即,集“水、公、铁”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域交通。建成通车339省道复线、太沙公路、通港公路等高等级道路,基本形成“六纵七横九连接”的干线公路网,各镇区实现15分钟内通达高速路网。三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启用了汽车新客运站,开通了沪太城际快线,202辆车、47条线遍布城乡,新建了智能公交候车亭,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公交车,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四是积极完善公用设施。强化了供水、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较好地满足了城市生产生活需要,城市公共供水覆盖率和燃气普及率均达100%;新建、改建了多个污水处理厂,完善了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6.45%。 (三)推进住房保障,改善居住质量。近年来,太仓市逐步建立健全了“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并轨建设,住房保障和老小区整治同步推进”的住房改善工作模式,实现了“应保尽保、以房等人、住有所居”的理想状态。先后出台了《太仓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太仓市城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等一批政策性文件,编制了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确保了住房保障工作有制度、有计划。2008年~2012年,开发建设了11.55万平方米、880套经济适用住房,连续5年开展经济适用房申购工作,325户无房或住房困难家庭通过购买经适房圆了多年的住房梦。累计投入资金4144万元筹集廉租房、公租房190套,装修90套。每年滚动调整保障标准,逐步扩大保障面,通过实物配租、租赁补贴和租金核减等方式累计实施保障205户家庭。2010年~2012年,共新增公共租赁房5134套,其中2012年开工建设的“城北青年公寓”公租房项目被列为江苏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示范项目,建设公租房828套,共4.8万平方米,建成后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大学生租住。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也使太仓市居民住房改善项目获得了2010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提升生态环境,打造水脉绿城。为打造生态优美、水绿环绕的宜居田园城市,近5年投入园林绿化资金近10亿元,全方位推进生态绿化建设,构建了网络化、立体化、景观化、林荫化的城市绿化体系。打造了滨河公园、盐铁塘风光带、城北河景观带等滨水生态绿廊,并进行慢行系统改造,为市民选择骑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提供了安全便捷的绿色公共空间,全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达44%。在原有弇山园、郑和公园等基础上,又建设了金仓湖公园、天镜湖公园等一批郊野生态公园,为市民提供了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场所。在沿城区外围主干道路、河道网络以及高速公路出入口构筑了城市防护林带,形成了城市外围生态绿环网络;新建和扩建了东园等50多个小游园和城市广场绿地,营造了“满城皆绿”的城市风貌。推进“蓝天工程”和“清水畅流”工程,积极治理工业废气排放,增强灰霾天气自动监测能力,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和光污染,还市民以水绿天蓝的城市环境。开展了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做好畅通水系、河道清淤、截污纳管、河道保洁等各项工作,塑造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宜人环境。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改善了全市农村的环境面貌,打造了18个三星级康居乡村。目前,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76%,绿地率达39.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1平方米,全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 (五)实施节能降耗,实现环境友好。多年来,太仓市将发展低碳环保产业和推动节能降耗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一方面扶持发展生态功能强、废弃物数量少、增产增收作用明显的绿色农业,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优先发展占用资源少、污染少、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不断提高对化工、印染、电镀、水泥、冶炼等重点行业的环保准入要求,严控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强重点能耗企业用能监控,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成熟的节能降耗技术。积极开展节能、节水新技术运用,试点建筑能耗监测等节能管理方式,推广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六)优化社会服务,增进民生幸福。太仓市十分注重和谐人居社会环境的营造,构建了完善的城市服务体系。当前,城市应急系统日益完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应急网络和社会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高效运转,有效保障了城市居民安全。数字化城市管理全面覆盖,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基本实现,2010年 2012年,“数字城管”累计立案派遣城市管理案件16万余件,结案率达97%。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按三级综合性医院打造的第一人民医院,3.7万平方米的图博中心,2.6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新区足球公园等一大批功能性设施先后建成,大大丰富了市民生活,并在全国县级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实施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了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居民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实行了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健全了就业服务联动机制、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机制;建立健全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重点,各类保障机制相互衔接,城乡一体”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在全省实现医疗、养老、低保三大保障城乡一体化,大病住院再保险等创新做法得到中央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医疗保险参保率均保持在99%以上,城乡老人养老保障享受率达100%,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率超过95%。 (七)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太仓,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十分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近年来,太仓市认真贯彻落实文物工作方针,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编制了《直塘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沙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浏河镇城镇总体保护规划》。自2009年以来相继投入3亿多元,对沙溪、浏河等古镇和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了环境整治、建筑修缮等保护工作,充分改善了古街风貌。广泛开展了文化遗产、乡土建筑、名人故居的普查认定,将有价值、有特色的建筑纳入文物保护范畴,维新遗址、海运仓遗址、三家市古村落、张溥宅第、天妃宫、吴晓邦故居、沙溪庵桥等一批历史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和管理。目前,全市拥有国有博物馆1个、民办博物馆1个、各类专题纪念馆10余个,逐步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导,各类民办和专题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