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贫困县毁田造大湖,癫狂的规划大头症
4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占地5000亩的人工大湖,周边规划别墅区,说干就干,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没有人怀疑地方领导干部的胆量。在违背农民意愿的情况下,数千亩耕地被县政府以低廉价格强行征走。保护庄稼的农民,近日遭到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围殴,受伤的受伤,被抓的被抓。据估算,这个65万人口的贫困县,一年的用地指标一般不会超过600亩,而4995亩的一个项目,几乎用去了该县9年的指标。这一切发生在淮河之滨,该县的名字,就叫“淮滨”,隶属于河南信阳市。
“大头症”,是一种肤浅粗鲁的认知浮躁和思维狂傲。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曾将隋炀帝杨广列为“大头症患者”,“他在位十五年,大头症也历时十五年”。扩建洛阳城和洛阳宫、开挖大运河、下江南,“仅只皇家所乘龙舟就有数千艘,不用浆篙,而用纤夫,纤夫有八万余人”。藉此满足权欲和虚荣。 笔者看,“贫困县造大湖”,与此雷同。 众周所知,政府的公共发展战略和经济规划,应立足本土优势、本土资源,进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理性开发,尤其是重大项目,更要进行科学规划、专家论证、充分征询群众意见,进行详尽考察,确保项目的科学性、民生性、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淮滨处在淮河之滨,“境内河渠纵横,塘堰密布,洪河、闾河、白露河四面环绕, 淮河干流横贯其中,有‘淮上江南’之美称”。当地政府只需要努力挖掘这种丰沛的河湖资源,打造有特色、个性化的旅游项目,不失为一条科学性的开发战略。做好了,就能让淮滨脱贫。 “贫困县造大湖”的战略,还是有点荒唐。其一,动辄几个亿的投资,对淮滨财政,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当地政府根本就没有这个财力,不具备条件非要“小马拉大车”,肯定会给财政造成巨大的累赘,给民生项目,造成抑制和拖累。 其二,决策仅是一个“权力审美”,事先没有进行任何公共论证和规划,更没有听群广大群众的意见,而完全是个别领导人的“关门决策”,存在程序违规。 其三,没有听取专家意见,更会让这个决策的科学性大打折扣,比如当地已经有了丰富的河湖资源,旅游产业效应都未能开发出来,难道造出一个人工大湖,就能成为“旅游杠杆”吗?恐怕有点想当然,以及好大喜功。 其四,在国家耕地总量不断下滑的当下,国家提出了“守住全国耕地 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的底线,淮滨县政府却为了一己之私,明目张胆的毁坏良田,没有合法手续也敢“大胆开挖”,这不仅是对国家土地的毁坏,更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任堰村一位老大娘曾经当面拒绝了村干部的补偿款,并且愤怒地表示:“就这点儿钱,让我的子孙后代怎么活?”这位老人的声音,应该是对开挖良田的最有力的谴责。 为了所谓的政绩美梦、“房产经济”,而将群众呼声、科学规律、本地实情,都扔到脑后,陷入了好大喜功、偏激冒进、无知无畏、脱离实际、急功近利的行政偏执中,这不是规划大头症是什么?在当地主政者眼里,只有偏执,没有理性;只有癫狂,没有规则;只有好大喜功,扔掉了最起码的民生敬畏感。挖出的大湖,恐怕更是彻底的行政败笔、行政羞耻。 当地政府还是扔掉这个“规划大头症”吧,多尊重规划规律和经济规律,多听听群众的心声,多一些问计于民,踏实务实,谨慎认真,多一些远景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让科学发展观得到货真价实的落实!这才是纠正“规划大头症”的最好药方!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