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在“变脸”的舞台上
建筑师的职业说起来挺风光的,有称“艺术家”的,有称“城市的雕塑家”、“创造者”的,膜拜者的眼睛中泛出光芒;但也有不知道的,“喔,是盖房子的”。建筑师又是如何形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呢?是“城市雕塑家”还是“堆砌者”?可能针对不同的项目、项目的不同阶段,每个建筑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第一幕:甲方与乙方
就一个工程合同而言,投资者是甲方,设计者是乙方,建筑师全情投入到设计中去。当建筑师与甲方有了很好的互动之后,便参与到前期策划中,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角色,站在甲方的角度考虑用地、考虑投资、考虑项目定位、考虑营销、考虑市场,不分昼夜地与甲方商讨项目策略及方案,忘乎所以地提出对于设计困难重重的各类提案。当他们心满意足地与甲方一起确定了大方向之后,甲方又将严肃的目光投向建筑师,于是建筑师又回到了乙方,将承担起各种困难,方案本身的、时间进度的、设计费低廉的等等困难。建筑师艰难地、执着地向前走去,痛并快乐着。
第二幕:设计者与使用者
无论面对甲方还是面对设计过程中的各专业配合,建筑师都在不停地变换角色,而经常扮演的一个角色是使用者。因为建筑师深知,设计创造的空间是给将来的使用者的,要为他们从甲方的经济利益中争取最大的使用利益。建筑师拿出法规、标注、规范,拿出一切能依据的东西为使用者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甚至不惜与同事翻脸,问他们“这个建筑是给管道、设备用的还是给将来的使用者用的?”毫不留情地处处难为着自己的合作伙伴,为的是给那些在自己营造的空间里工作生活的人群创造一个建筑师所能创造的最好的空间,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建筑师痛并快乐着。
第三幕:作品与孩子
每个建筑师几乎都有过这样的感慨:自己的作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但当着甲方时,怕有夺人之爱之嫌,只能自嘲地说是自己的“养子”。当建筑师完成了一个作品(如果能成为作品的话),就像养育了一个孩子,感觉是创造了他,赋予了他生命,把那一段心血全部投入到他身上,一边欣赏爱护他,一边不断修改调整、培育他,希望他更完美。当别人挑毛病时,建筑师会像护孩子一样护着他,认为这是他的特点;当他不断呈现问题时,建筑师又会狠狠地自我敲打、自责,希望他表现出最好一面。建筑师时而暗暗生气、流泪,时而骄傲、炫耀,不停说着他的好。建筑师认为这个作品是“我的”,别人(包含甲方和各方面相关人员)说起作品会说“你的这个”,而建筑师会说“我的方案”、“我的设计”,充其量加个“我们”,这是多大的不同啊!当作品投入使用时,建筑师就像父母送女儿出嫁一样,恋恋不舍,关爱到永远,痛并快乐着。
第四幕:漫游者与行走着
建筑师创造的是空间,有内有外,有大有小,有简洁有复杂,有神秘有悬疑。当这些空间还在方案阶段、还在建筑师脑海里时,就像科幻电影一样,被建筑师自己不停地“游走”。建筑师像幽灵一样,一个厅、一个房间、一个柱子、一个管井,亲历每个空间,不厌其烦地进进出出——只在脑海里。“拉开一点距离”,“缩小一点尺度”,想象着建成以后的效果,不断探索、创造着,就像在梦里一样。而当工程落成,真正行走其中时,建筑师吃惊着自己对每一个空间的熟知。他们走进每一个灵魂已经“游走”过的空间,心里不断念叨着“这是哪里?”,“那是哪里?”惊喜着梦中场景的真实呈现。当明白不是梦境时,知道这是自己创造但不属于自己,他们痛并快乐着。
第五幕:推销员
不是每个建筑师都真正销售过自己的作品,这是个让人有点沮丧的事情。但其实每个建筑师都会是最好的售楼员,态度不用提醒,业务不用培训,他们会像服了兴奋剂一样,充满激情地去介绍、去讲解,打动每个路过这个楼盘的顾客。往往项目还没有开盘,建筑师已经把自己的朋友和熟识“忽悠”进去好几个了,因为他们有建筑师特有的豪情和自信,然而销售和使用过程就是设计的检验仪,成功与否自有定论,究竟建筑师是“工匠”还是“艺术家”,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他们痛并快乐着。 无论扮演多少种角色,建筑师真实的身份就是建筑师。但每一个角色他们都要扮演好,只有演好了各个角色,也就演好了自己。所以,在变脸的舞台上,很多建筑师都会享受痛并快乐的过程。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