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韩林飞:关于灾后重建的多维度思考与探索

2013-8-30 14:22|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0| 评论: 0

简介:针对灾后住宅重建中的资源短缺、建筑垃圾、心理救助、二次灾害等问题,我认为住宅重建要结合地形采用简单、规则的平面和连续均匀的结构形式;可底层架空,防止泥石流、水灾;可利用地下室提高抗震性能;楼房之间应有 ...

针对灾后住宅重建中的资源短缺、建筑垃圾、心理救助、二次灾害等问题,我认为住宅重建要结合地形采用简单、规则的平面和连续均匀的结构形式;可底层架空,防止泥石流、水灾;可利用地下室提高抗震性能;楼房之间应有一定的避难间距;建筑之间可以聚落相互联系,提高整体抗震性能。作为建筑师,设计的出发点是要使原生态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援建活动是一个自然增长的过程,而不是短期的或者人为强加性的过程。因此,援建的方式和政策也应该是结合自然的有机生长。

汶川地震后,我们将当地传统民居建造与现代抗震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临时性住宅和永久性住宅两种可行性方案。在永久性住宅中,我们将连续的结构与山体结合,将使用部分与原有村落的空间关系相结合。这一整体性的结构对于本土的空间形态是一种提炼,包含本土空间中巷落、平台的转折关系。由此,羌族的文化特色就与现代稳固的抗震结构结合在了一起。

这种新的居住模式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以3.3米作为模数钢构,框架完成以后,可以把不同的民居有机地组织进去,外面的框架形成有序的室外公共空间,并且可以根据需要从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一步增长,为整体的聚落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具体的建造中,应当根据地形和当地的生活习惯完成框架结构。例如早期使用钢结构,后期可使用石材甚至当地的木材;完成框架之后,当地居民选取户型,然后在柱间建造隔离墙体(墙体在最初可考虑用活动板、模板等临时材料,之后可逐步采用当地石材砌筑);此外,一部分框架初期可以不使用,后期可根据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或者人口的增长进行扩充;羌族的民居文化特别是某些文化符号,是建筑师无法复制或者生搬硬造的,这部分工作需要交给当地的同胞来完成,形成一种带有原生形态的建筑风貌。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