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朱小地:建筑是城市的记忆与符号

2013-8-30 14:3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07| 评论: 0

简介:建筑是最古老的专业或者一个行业,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全社会的人们都对我们的建筑、我们的城市给予了厚望。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目前的状况下,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公众们对建筑和城市的关注越来越强烈,这是非常好的 ...

建筑是最古老的专业或者一个行业,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全社会的人们都对我们的建筑、我们的城市给予了厚望。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目前的状况下,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公众们对建筑和城市的关注越来越强烈,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从封建社会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就有一个全世界没有的国情,就是中国人是最多的。到现在,我们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这么多的人口靠什么来统治?靠什么来和谐发展?我想,惟有文化。中国的文化里有道教、佛教,我们有的时候也称为儒教,不应该成为儒教,而应该成为儒教文化,山东正是儒教文化的发源地。没有一个理的概念,没有一个秩序,一个社会很难和谐发展。我们看到一个城市的建筑也是如此。我们讲城市的千城一面,讲城市的个性在丧失,不是建筑本身没有个性,是建筑个性的混乱。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缺乏一种秩序,是以一种无序的多元化的发展为格局,这是非常可怕的概念。实际上我们文化的发展遇到的问题直接反映到建筑上也分反映到城市的建设上。我们通过对北京这个城市的研究,我的师兄曾经做过一个论文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院落空间的概念。

北京四合院的格局是从东南的门楼进去、由影壁转向是外院、进入内院,过去虽有科举制度,但没有统一的教育文件或教育的纲领,但是整个的社会由儒家的思想贯穿其中,儒家的思想是一个等级的观念。四合院从门楼进去后,院子的地面是不断地抬升,佣人住在外院,主人住在内院,家里的主人是住在北房,大儿子住在东房,二儿子住在西房。这是在文化制度方面的体现,进到哪一个院就会有哪个院的表现就会受到限制。这是一种无形的耳濡目染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从中可以理解到,东方文化对建筑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形式的问题,而是一个环境的问题。这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于是要考虑人和环境的关系。从这个观点回顾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建筑是城市的记忆和符号”,这里面有欠缺。关注城市首先要关注它的环境质量问题,刚才记者会上大家也在问这个问题,城市千城一面也好,个性丧失也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缺少对环境的问题,而过分地关注建筑的形象、城市的形象。澳洲的悉尼歌剧院成为悉尼的象征,仅此一例。我曾经参加过很多的设计,领导跟我说就要悉尼歌剧院的东西,悉尼歌剧院代表不了我们文化深层的底蕴。在北京,有很多重点的城市建筑,我们力图要建成悉尼歌剧院的形式,以展现给世界,标志着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标志着我们建设的成果。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公共空间整体秩序和整体层次性,这是我们必须要首先给予关注的。今天的活动叫“城市记忆·城市远见”,如果真正去关心记忆、关心城市未来的话,大家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关心我们整个城市的空间质量,而不是去关心某一个建筑的外型,不是关心城市有没有一个大的广场,有没有一个大的标志性建筑,这样的概念发展下去我们的城市将没有未来。谢谢大家,我就说到这里。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