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演化的空间动力学,北大未名湖空间复杂性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园林空间复杂性问题。用计量的方法分析北大未名湖的空间系统,证明园林空间复杂性是一种确定性非周期现象。这种园林空间系统是一个对行为极为敏锐的系统。 演化:空间体验过程不可逆,不可重复。 动力学:空间系统由多个变量构成,变量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系统形态.
中国传统园林引人入胜.它在很多方面吸引人:景物古香古色,文化积淀深厚,空间玲珑剔透等等。可以说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朝朝暮暮皆有变化,让人目不暇接。然而,最值得人乐道的是它的空间美。园林空间的包容性,模糊性,自由流畅等等在文学中常被描述为"小中见大"、"步移景异"、"曲径通幽"…… 当然,游客本人的文化素养、个性和心情也会影响对园林的体验.假如排除个人对园林的偏好因素,仍发现存在着一个空间系统,其中器物的设置、景点的安排、空间的组织对园林的空间丰富性起了决定作用,那么我好奇的提出三个问题: 为什么园林空间体验比日常空间体验更丰富? 是否可以建立一个方法,来比较空间的丰富程度? 这种园林的空间现象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 下面就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概念 为了讨论空间,首先要对空间下定义. 传统上,我们分析园林空间时都是把空间当成客体来讨论,是对象化的认识园林。把园林分成几个景区,景区内空间形态和景观各不相同,然后用一条或几条游线把各景区给串起来。认为园林空间是由一系列静态空间组合而成,它的丰富性是在于景区间的差别。 我认为,空间属于人的意识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的交织物在意识现象中的投影。是穿梭在界面与界面之间的"手术"。因为人的意识现象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所以我同样认为空间是意识的流体。人在三维世界中活动,通过身体语言(视觉、听觉、触觉等)把外界的三维信息建构起来,这个建构过程就是空间体验过程。其中,视觉占了很主要的作用,但是又与纯视觉经验有本质的不同。区别在于前者是以身体(三维)为媒介,对外界刺激做出综合反应,后者是视觉信息在意识中的再组织。 空间意识流的特征是变化性、流动性、与环境互动。把它比作流体(液态)是想与固体和气体区别开来。固态是一种稳恒态,形状、体积、结构稳定,不随时间变化。气态是一种逸散态,没有固定形状、体积可压缩、结构不稳定,内部元素作布朗运动,形态随时被塑造。而空间意识流皆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它有一定的体积,但是体积是变化的。它的形状是由环境所塑造,同时形成空间意向(指连续变化的记忆延迟,区别于变化本身),反过来赋予环境以意义. 空间的属性可以用两部分来阐释。一方面是主体性,另一方面是客位性。
主体性包括方向感和层次性。空间作为主体活动的意识投射,与人的感知过程相联系。由于人的生理构造特点(人体左右对称,人的感官主要集中在一侧),所以人对空间的认识是有方向性的。空间的层次性是指空间构造过程中的图底关系。特别是在开放的空间体系下,各部分间密切的联系、渗透、转换,比如在园林空间中 客位性包括空间尺度和边界透明性。如果把空间物化,那么它就会有边界,就能够被度量。空间尺度是对物化的空间进行度量,是要建立一个可比较的基础。边界透明性是指物质化的空间边界的性质.可以简单的用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来表示。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