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尹中卿:真正“城市化”是农民市民化

2013-8-30 14:0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5| 评论: 0

简介:去年以来,尹中卿多次到基层调研,发现不少地方正在人为推进造城运动,要城不要人,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睡城空城鬼城现象。 提升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不仅事关当代,而且事关未来。尹中卿说。 ...

去年以来,尹中卿多次到基层调研,发现不少地方正在人为推进造城运动,要城不要人,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睡城”“空城”“鬼城”现象。

“提升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不仅事关当代,而且事关未来。”尹中卿说。再次当选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后,他感觉责任更重了。

尹中卿,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8年3月,他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同年12月被任命为副主任委员;五年之后,他再次当选。

3月10日,在河南代表团住地,尹中卿就今年“两会”期间热议的“城镇化”问题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他指出,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农村人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长期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市民化。

中国新闻周刊:去年以来你去各地调研城镇化建设,发现了哪些问题?

尹中卿: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许多地方造城运动方兴未艾,有搞城中村改造的,有建新区和卫星城的,动辄几平方公里、几十平方公里。有些地方号称新城建设,走到里面一看,实际上只是修了马路,竖起了路灯,埋了水管,孤零零几片厂房,几栋商住楼,但就是没有居民,更没有市民。也就是媒体所说的“鬼城”!

城镇化过程中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就是因为一些地方城镇化建设指导思想出了问题,城镇化方向出了偏差。有些地方政府把城镇建设当作增加建设用地指标、追逐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借口,当作招商引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载体,当作促进GDP增长、创造短期和表面政绩工程的手段。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而不是土地城镇化、农田非农化。城镇化的关键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把在城镇能够长期定居下来居民转变为真正的市民。从“农民”,到“居民”,再到“市民”,这是一个有序的转移、转变和转化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不赞成现在统计数据上,用城镇常住半年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当作城镇化率,更不能运用这个数据来衡量各个地方城镇化发展的真实水平。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你能否介绍一下中国城镇这些年的整体情况,当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尹中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数量从l978年的l93个增加到2011年的657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加到19410个。

但也应当看到,在城镇化形态和城镇布局上,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城镇发展不够协调。许多流动人口青睐大中城市,许多地方政府也在倾力打造大中城市,许多资源、资金实际上也在向大中城市集聚。近些年来,一些城市不断修改城市规划“重新定位”,“县”想改为“市”,“市”想升格为“中心市”。据公开资料,目前有几十个城市提出要建设“世界城市”和“国际大都市”,有上百个城市提出要建设“中心城市”,结果导致一些城市建成区盲目扩张。

与此同时,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却在不断萎缩。县域城镇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较差,综合承载能力不足,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据有关机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还有20%的小城镇没有集中供水,80%的小城镇没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县域城镇建成区平均人口只有7000左右,相当多的建制镇居民不足5000人。超过两亿的外出农民工,在县级城市居住就业的只有20%左右,在县域城镇居住就业的不足10%。绝大部分建制镇的镇区面积规模在2平方公里以下,超过5平方公里的小城镇数量微乎其微。与20年前相比,全国建制镇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甚至还有所下降。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