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国建筑正失去传统风格 千篇一律复制
城区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民居风格,如今正被新式楼房取代。这种新楼房,清一色火柴盒式,东一栋、西一栋竖立着,虽然结实耐用,但丧失了很多传统特色。 武汉新城区楼房样式千篇一律 站在村里,你不能再跟小孩说,去村头或村尾玩。因为村头村尾已经分不清,也已看不出村子是南北走向还是其他走向。 一连数天,记者走在武汉新洲三店、汪集和旧街、黄陂祁家湾、李集、罗汉、长岭等村湾,几乎都是清一色框架结构的火柴盒式小楼。老式的村庄和宅子在近些年的新房改造中,已基本消失。
在新洲汪集的沈后湾、下旗杆湾,这里的老村庄,已全部搬离原址,新建的房屋都是一户一栋,互不相连,条件好些的村民,房屋是三层或三层以上,风格一律火柴盒式。 黄陂李集和罗汉,是一片平整的大平原,松林岗和大邱湾村民的房屋,多是以公路或沿街展开建造。从远处望去,尽是层层叠叠的方形房屋,过去那种人字形的灰瓦房子已经不见了,也很难找到村庄的原生态面貌。 新洲区建设局长汪才志、黄陂区建设局长王传金坦承,农民的房子现在确实住漂亮了,但千村万户一个模样,少了地域文化味道。 很多村民说,如今的房子都是自己估摸着来,跟着感觉来。乡村盖房子不像城里有规划、有图纸,讲究科学和合理。 目前,由区一级的建设部门负责城乡建设,但由于职能和其他原因,建设局对村民建房,管的是宅基地。一旦取得宅基地后,房子怎么盖,盖成什么样?都是村民自己说了算。而他们,要么自己动手设计,要么照着相邻村民的样式来。 外国建筑原本复制 在颇具欧洲中世纪风格的街巷,尽头矗立哥特式教堂,路旁摆着四四方方的红色电话亭,上面用英文写着标示“Telephone(电话)”。一个穿着红色英国皇家卫队制服的男人在街边走来走去。 如果不是他回头打哈欠那一刻露出的黄皮肤、黑眼睛,美国人碧昂卡博斯克还真以为自己正在伦敦街头溜达。事实上,那个打扮得像模像样的“卫兵”是这个名叫“泰晤士小镇”的房地产项目的保安。2009年,当博斯克坐上出租车从上海市中心一路开往此地,这个美国姑娘惊讶得差点大叫起来:“才一个小时的路程,好像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一样!” 这位来中国留学的美国人后来发现,并不只有上海才有这样的异域景象。杭州立起了大约矮了三分之二的“埃菲尔铁塔”,苏州搭起了一座多了两座塔楼的“英国伦敦桥”,还有美国白宫,从安徽小城阜阳到沿海特区深圳,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这座本该出现在大洋彼岸的白色建筑。 这些山寨建筑引起了博斯克的关注。这位美国《赫芬顿邮报》的记者,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的专业是当代中国研究。她希望能够就这种经常被当做笑谈的做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于是,她跑去跟开发商聊天,和相关政府官员座谈,还登门拜访住在其中的居民。今年年初,她有关中国山寨建筑的英文着作在美国出版,名叫《原本复制――当代中国的山寨建筑》。 中国成为世界建筑精华复制品聚集地 英国《卫报》网站1月7日文章,原题:中国的抄袭文化对建筑意味着什么中国正在复制世界各国的建筑精品,从奥地利小镇到埃菲尔铁塔,甚至整个曼哈顿。 中国对知识产权的态度问题最近重新引发关注,导火索是有报道称哈迪德(英国着名建筑师编者注)设计的坐落于北京望京的银峰SOHO,被重庆的建筑师复制。从盗版光碟到仿造大牌,中国的仿制文化可谓蓬勃发展。地方保护主义和政府不愿严格执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中国没有专门保护建筑艺术专利的法律。因此,中国成为世界各地建筑精华复制品的聚集地。
考古学家杰克卡尔森曾在美国杂志中指出,建筑的大规模抄袭,根源不仅仅是无耻的商业借鉴:中国在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抄袭建筑项目,这表明建筑抄袭不仅仅是一种愚蠢行为,还是中国表现其在世界重要地位的方式。中国史学家司马迁记录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秦的一个重要建筑项目:秦每征服一个国家都要在咸阳附近复制该国宫殿。如果这种复制文化确实代表一种炫耀,是中国展现自身已比肩甚至赶超西方成就的方式的话,我们是否应该担心呢?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