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梁思成的民族建筑梦
他在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中,始终强调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他企图建立与西方相抗衡的中国建筑话语体系,然而世事变迁,他的建筑之梦醒来后是一片苍凉。 梁思成的名气大,在很多人看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他是梁启超的儿子,其次是他和林徽因有着传奇般的爱情,最后是他与古都北京的命运生死相依。作为中国建筑大师的梁思成,他为人儒雅低调,性格内敛。他很少微笑,总是沉思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和出路。《梁》这本书,由他生前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同事、也是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第二任妻子林洙整理而成。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梁思成生前的照片、文章、手绘建筑手稿以及个人信件。毫无疑问的是,梁思成论述中国建筑思想和古建筑考察的有关文章,构成全书核心内容。 梁思成虽然在美国接受了系统的西方建筑教育,但是他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情有独钟。西方古代建筑多是石头、砖块等材料修建而成,结实耐用,加上西方有保护古物的传统,故保存至今的老建筑比比皆是。而中国古代建筑多是木质结构,追求精致和优美,但是这样的建筑命数不长。本着重拾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目的,梁思成根据西方建筑科学的研究方法,他和林徽因在解放前在15年时间里,对中国190个县2738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对众多珍贵古迹和国宝进行了测量、记录、拍摄和分析。梁思成终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中国古建筑文化传承贡献了毕生精力、智慧和才华。书中,梁思成、林徽因带领东北大学生考察独乐寺时行走在田间地头的照片,让人心生温暖和力量。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精美绝伦的建筑,从设计到施工,都是由一些默默无闻的匠人们完成的。可他们社会地位低下,绝大多数没有留下名字。这和西方不一样,很多古建筑的设计者、建造者的名字都镌刻在建筑物上。梁思成认为,真正的建筑艺术和智慧,其实在民间匠人中间,而不是那些吟诗作画的士大夫们。他一直对造诣精深的匠人格外尊重。他在野外进行古建筑考察时,向泥瓦匠、木匠、石匠、油漆匠、裱糊匠学习,并与工匠们交朋友。他拜工匠为师,向工匠学习,厘清古代木制建筑组装与建构方法,并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去阐述蕴含的科学原理。 建筑设计中,形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当前的建筑设计,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各种设计思想相互碰撞和交融,建筑的外在形式成为关注焦点,如椭圆形的剧院、鸟巢形的体育场、水立方形的游泳馆、裤衩形的央视新大楼等建筑从设计到建造完工,一直就引发各种争论。梁思成生前就指出过,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还要满足精神、思想上的需要。建筑师技术的提高,依赖于思想的丰富和造型艺术方面高度综合的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他还认为,艺术并不是与人们生活毫不关联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感情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艺术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建筑艺术形式的追求,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建筑设计风格与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相融合甚为关键。事实上,他也是建筑形式主义的积极开拓者,从他主持设计的诸多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强烈的民族风格。 在建筑思想方面,梁思成一贯强调表达地域文化和特征。他一生的建筑作品虽然不多,但每一件作品都传达着他的民族主义建筑立场。受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学者,大多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压迫下,他们视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相比之下,梁思成的民族主义倾向则显得更加强烈。某种意义上讲,梁思成在中国建筑方面的成就,是其父梁启超所未尽的“民族复兴”大业的延续。 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基本上反映了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和保护的过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和《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目录》,这是他在1949年后为之奋斗的两件大事。虽然梁思成为北京古城的保护和修缮提出了大量建议,并且付出了诸多努力,却阻止不了北京古城墙和成片古建筑遭到拆迁。他曾说过:“我唯一可以奉献给祖国的只有我的知识。”可是有人又指出:“梁思成先生保护了日本古都京都、奈良,但对于保护好自己祖国的古都无能为力。”这意味深长的话语,隐约中昭示着梁思成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的历史命运。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