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莲峰山微缩的建筑变迁史
几年前,我刚来中山时,无意间走进柏桠直街,来到隐藏在低矮房屋中的东岳庙,深感稀奇,闹市中,居然保留了这样一个历史建筑,一方安静的空地。几年后,再次走进东岳庙,尽管这里依然如旧,但见曾经背靠着的蓝天如今变成高耸入云的建筑,山不再是山,莲峰山仅仅只是一个地名而已。
寂静的东岳庙
莲峰山因“北连几个小山头,形似莲花”而得名。根据《中山地名志》的记载,19世纪20 年代,莲峰山上长有一棵独松,建有一座先锋庙,山下建有孔庙(即学宫,今市人民医院院址)、东岳庙、公鹅庙(已毁)等,如今仅存于世的只有东岳庙。东岳庙就位于石岐区柏桠直街尾。从人民医院一侧的柏桠直街进入,短短的一段小巷,拐一个弯便见到石板路,有些奇怪的是,其他的石板街大多是顺着道路的方向竖着安放,而这里的石板是横着摆放。两块石板上刻着“江汉秋阳五星聚奎”几个字,据说,这是学宫曾经留下的石刻。
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三间两进带左右偏殿,右殿为观音殿,牛王祠,左殿为客堂,总面积约800多平方米,硬山顶,青砖墙。据《香山县志》记载:“在东门外,乾隆乙卯年 (1795)重修。”后多次重修。大门石联阴刻:“阿阁升中灵雨洽,介邱储祉昊天齐”,门口木联则写着“降神维岳,峻极于天”。文化大革命期间,东岳庙内的摆设也遭到毁坏,墙外的壁画也给灰水糊住了。但当时农民常在庙前空旷处晒谷、利用庙内存谷,又要在“客堂”聚会议事,便不准红卫兵拆庙。
如今,东岳庙已经成为柏山福利会柏桠老人中心,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正坐在门槛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庙内挂着一排一排的塔香,墙壁上还挂着已经泛白的照片,记载了东岳庙曾经的热闹。“现在都没什么活动了。人都搬走了。”一位老人家感慨地说。只有每逢农历三月二八东岳诞,这里还是会热闹一番。从当地的老居民处得知,东岳庙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有赖于当地居民的保护。八十三岁的方伯告诉记者,但庙前左侧一处记载捐赠事宜的碑亭还是难逃一拆。后有香港同胞回村,感叹庙中损毁景象,按照原先的模样集资增置了神像和摆设。现在,庙前的空地也少了往日的黄土飞扬,周围种植有许多树木,其中还包括名贵的树种大黄椰。
从首个商品房小区到 “亚洲第一爆”
1981年,中山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商品房住宅小区——莲峰新村新建20幢楼房落成。莲峰新村就挨着柏桠直街,一排排密集而规整的楼房如今已经是残破不堪,当年却是明星楼盘。
当年,这个小区因为傍着莲峰山,被命名为“莲峰新村”。一个“新”字融入了中山人当时对于“住宅小区”的所有寄托,一个“村”字却还保留了过去生活的烙印。
共46幢住宅,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以每平方米230元保本价出售,建成后即全部售罄。新村占地数万平方米,由新开、十二米宽的马路分成东西两区,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每幢楼高6层,设计新颖,有一厅两房和一厅三房两种规格,每户总面积各为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有餐厅、厨房、厕所、浴室及前后阳台。还在底层为每户配备专用的自行车及杂物房一间,也可作停放小汽车用。当年,这里的住户或是政府机关人员,或是企业职工,或是华侨和港澳同胞。
和莲峰新村一样,莲峰山曾经屹立的山顶花园也是中山建筑变迁史上无法跳过的历史。2011年8月13日,104米高,已有17年历史的中山最老烂尾楼山顶花园爆破,它以104米的身高和拆除难度极大的剪力墙结构成为亚洲迄今为止爆破拆除高度最高、难度最大的项目,被冠以“亚洲第一爆”。从烂尾到爆破,这栋楼见证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两个疯狂的年代。
如今,山顶花园原址处新建的豪宅正在销售,莲峰山已经不复存在。 在这个小小的区域里,有典型的清代建筑,有依然还能见到的民国民居,有中山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商品房,有中山最老烂尾楼的故事,也有21世纪的高楼存在,在这里,你能读到中山一部微缩的建筑变迁史。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