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流动城市能否真正得以应用
@建筑专题V王曦:关于流动城市,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已经有过很多的探讨,而且,流动城市所使用的工程技术,大多数已经是全世界所普及的成熟技术。那么,为什么以高速传送带为理论基础的流动城市一直未能以系统的形式被应用于各国的城市交通呢?未能成功应用的原因又有哪些?何时才能真正得以应用?
@缪斯的礼堂:我认为,正因为是在旧结构的模式上扩展城市,大量的建设高层建筑,而城市的道路系统仍然总体局限在地平面上,使得现代大城市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如交通阻塞、高楼病、热岛效应、能源危机、人际隔离、贫富差距、市中心空壳化等等。为解决其中最迫切的交通阻塞问题,大城市修建了立交桥、人行天桥和地铁系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从根本上来讲,这一切其实只是在不断地完善道路系统,最终使得道路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例越来越大,街道的传统特性越来越少,但仍然跟不上汽车的飞速增长。
@幻梦:由于未曾使用流动城市所发明的不减速换乘方式和不减速进出站方式。长距离高速传送带只能寄希望于使用点对点交通,而无法每站出入,也不能形成交通网络。由于与车辆相比速度不高,也不能用于城市之间的长距离交通。而仅是两点之间的固定交通量,显然不足以支撑这样一条传送带。又由于传统传送带无法收费,因此完全以公益性质来运营这样的线路,必然导致巨额的亏损。
@晓溪:另外,历史上的传送带基本铺设于地面,在与城市道路平交的过程中,有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流动城市中的高架与地下传送带,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历史上所有的出入站技术,都面临乘客不及时走上正确方向而碰上两条传送带分离处栏杆的安全隐患。历史上的传送带,发生故障后,损坏部分不能像地铁那样简单地从轨道上移出即可,会造成全线瘫痪。而真正的流动城市则应该采用分段传送带与轮带分离两个方案,才能有效地进行在线检修和检修时期的轮换工作,从而解决难题。
@阴雨霏霏: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涌现各种应用分形城市理论来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的方案和项目。在我所关注的城市交通方面的应用上,分形城市一直备受瞩目。分形被称为非线性科学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分形、混沌、孤子)之一,被誉为大自然的几何学。其本质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动力系统的混沌理论交叉结合,相辅相成。普通人对于分形,最直观的理解是自相似和迭代,即不同层次间的部分在形状上相似,并通过一个方式迭代成一个更大的整体,是分形体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静心:把分形理论引入城市规划研究和应用,从分形的角度来看,现代城市出现以交通问题为核心的所谓大城市病,其根源来自现代城市由西方城市分形模式简单累加垂直拔高所产生的不匹配性。那么,传统东西方城市差异的本质是什么呢?以分形的观点,主要包括分形的层次,分形的主体和分形的相似度。所以,中国城市是一个多迭代层次、均质化和整体性的分形体,西方城市则基本可以简化为一个建筑单体的集合。而现代城市正是按照西方的传统城市结构建立起来的,所不同的只是每个建筑单体扩大了规模,增加了面积和高度,是一种简单的垂直拉伸或累加。
@小草莓:基于中国的传统分形城市模式,规划和运营立体分形城市,才是解决一系列城市病的根本出路。为此,首先应解决的是道路系统。地铁、轻轨和高架路是立体分形城市的雏形,通过它们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城市里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在未来的立体分形城市中,扩展上述体系的自我封闭,解决其接口转换的效率是一个关键。其次是建筑与街道的关系。未来的城市建筑将变封闭的楼层为开放的空中土地,城市建筑的支撑结构体系将与城市的使用空间和建筑的表皮完全分离,而建筑的表皮将与道路、广场一样,成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最后才是建筑自身。建筑,连同它的外表皮,甚至穿越的走道,都已经成为整个流动着的立体分形城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每一幢单体的建筑里面,仍然有无限的个性空间可以发挥。
@天使爱美丽:在道路系统和交通方面,除了传统的立交桥、人行天桥和地铁系统之外,近年来,一些新的遵循立体分形城市概念的交通形式逐渐被引进国内,或者被国人发明出来。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空轨与立体快巴。而流动城市再次强化了分形城市在交通层面的应用意义。城市的交通再次成为室内交通的自相似迭代,并且完全模糊了建筑内外交通空间的界限,让建筑而不是车辆运动起来,最终以低成本、低能耗、低等待的方式完成了行人的时空转移。 @迂回:交通问题是当前世界城市的第一难题。流动城市作为综合方案的核心,在配合其他建设和治理方式的基础上,有望解决困扰全球所有大中城市市区的出行交通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此前几乎所有交通方式大部分能源都消耗在对车辆的运输上,而乘客仅占车重的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在这里,流动城市将只对乘客做功,从而大大降低人类用于城市交通的能耗,既节省了能源,又从根本上保护了环境。当然,把成熟可靠的常规技术稍作改进,就能对我们的城市交通起到颠覆性的逆转和疏通。然而,真正得以实施还尚需时日。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