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首都经济圈高新区的竞与合
目前,京、津、冀三省市分布着中关村、滨海高新区、唐山高新区等7个国家级高新区,“它们都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推动高新区的创新合作已成为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总监陈智国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打造首都经济圈”是我国“十二五”时期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 陈智国认为,近年来,首都经济圈高新区之间的竞合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激发龙头高新区辐射带动 从大环境来看,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制订之中,各省市也相继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的攻坚阶段。 从高新区自身发展看,中关村政策范围从原有的232.5平方公里扩大到488平方公里,位于滨海高新区的天津未来科技城加速建设,承德等一批高新区跻身国家高新区行列,这些都将对首都经济圈高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产生深远影响。 他认为,要准确把握新阶段、新变化,推动首都经济圈高新区共赢发展,需要探寻深层次原因。 “首先,我们应充分认识高新区之间合作的基础在于差异性和互补性,激发龙头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陈智国说。 首都经济圈各高新区的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具有显著差异,各高新区应找准各自发展定位、突出产业特色,实现互补共赢发展。 在发展定位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高新区应立足“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发展目标,在全球范围内集聚要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对大区域的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那么,唐山、燕郊、承德等高新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发展空间充裕,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立足特色,主动谋划,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性特色园区”。 在产业选择上,中关村、滨海高新区是综合性园区,应以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培育发展为导向,提升区域乃至我国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发展水平。 唐山、燕郊、承德等高新区应定位于特色性、专业化园区,力争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培育专业化产业集群。 “目前,中关村已经发展到由"虹吸"到"辐射"的新阶段,中关村企业在全国布局的趋势明显,越来越成为全国性"大孵化器"。”陈智国说。 对接空间仍然巨大 陈志国找出2011年中关村的一些数据,其对外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320.6亿元,其中77%辐射到京外和境外地区;中关村企业在北京之外设立分支机构达到5653个,遍布全国各省市。 不过,陈智国认为:“我们必须看到,首都经济圈在承接中关村、首都的转移辐射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如从承接技术成果转移来看。2011年,天津市、河北省共承接来自中关村转移技术合同总额为19.7亿元,占北京全部对外输出技术合同额的1.5%,不足辽宁承接金额225.6亿元的十分之一。 从中关村设立分支机构上看,上海、广东分别达472家和507家,天津、河北则分别为118家和146家。 “这里面就有各高新区发展定位、产业定位不清晰,主动对接不够的原因。”陈智国说。 善于利用多地资源 首都经济圈各高新区之间合作的关键是资源的双向流动,通过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做大蛋糕”、实现双赢。 产业转移是优化首都经济圈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 目前,北京的能源、化工、钢铁等传统高能耗产业已基本退出,产业转移更多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造环节为主。 据统计,廊坊与中科院共建了理化所廊坊园区等一批中试基地,每年从北京引进技术项目和科技成果500多项,带动廊坊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30%以上。 “京津周边城市向北京"逆向产业转移"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但是地方产业园区必须审视这类转移的效应。”陈智国说。 外埠企业往往不会整体进京,而是在京设立研发、营销机构或总部,原有的生产制造环节仍留在当地,因而短期内对当地的就业、经济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但从长期来看,企业通过“总部—基地”分离模式,可以利用北京的信息、人才、资本优势,与原所在地的劳动力、土地、低成本优势形成互补,加速企业做大,反过来带动原所在地扩大生产规模,实现技术升级。 “科兴生物是利用两地资源实现快速发展的典型。”他说。 1993年科兴生物的前身“怡安生物”在唐山高新区成立;2001年,其在北京注册“科兴生物”。 经过10多年的发展,科兴生物成为拥有北京科兴、怡安生物、大连科兴、科兴中维等多家下属公司的企业集团,并成功在美国NASDAQ上市,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疫苗领军企业。 核心是多元化创新 “首都经济圈中,各高新区之间合作的核心在于创新,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高新区创新协作路径。”陈智国说。 他认为,未来,国家赋予高新区更高的创新探索使命,中关村的优势在于创新,而非产业。基于此,高新区之间必须将创新协作放在首要位置,探索多元化创新协作路径。 那么,路径何在? “可深化基于产业链分工的创新协作,构筑跨区域的产业链与创新链。”他说,同时,深化基于细分领域创新分工的创新协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支持环首都高新区借助中关村创新资源,培育细分领域特色创新集群。 “其次,深化基于"研发—成果转化"的创新协作,推动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在环首都高新区落地,支持其做大产业规模,提升首都经济圈整体创新发展能力。”陈智国表示。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