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成都“变脸”记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代诗人李白的一句千古绝唱,把四川盆地山高地险、交通困难的印象定格在人们心中。改变行路难的状况,成为这里一代代人的夙愿。 然而,近年来,随着一条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线路投入使用,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的成都,已悄然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一个涵盖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新亚欧大陆桥”骨架初现。
“西部终端”变身为“西部中枢” 30年前,四川省成都市交通委员会主任胡庆汉还在西南交通大学读书。对于寒假回家,他记忆犹新。“从峨眉到浙江宁波,坐火车需要3天3夜。人特别多,行李架上、座位底下,我哪里都呆过。每次回到家,都要倒头睡上整整一天。”如今,这一切已成为历史。 广陕高速、成渝客专、成兰铁路……胡庆汉打开四川地图,密密麻麻地给记者画出了一条条建成或在建的铁路、公路。“航空发展更为迅速,双流国际机场航线覆盖率跃居中西部第一位,每年进出港超过3000万人次。现在回家只要几个小时。” 是什么让成都从交通的“西部终端”变成了“西部中枢”? 按照四川省委提出的“构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构想,成都市下大力气大兴交通。2011年,成都市实施“五大兴市”战略,更将“交通先行”放在首位。“成都地处西部内陆,不沿海也不沿边,交通区位处于劣势。”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说,“成都市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确立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经济优势,必须先打造西部重要交通枢纽,形成领先西部、通达全国、联接世界的交通优势。” 一个个成都交通建设的捷报频传:双流国际机场T2航站楼正式启用,成自泸高速公路等3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绵乐、成渝客专项目加快推进,成兰铁路项目得到落实…… 在国务院最新通过的《国家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成都被定位为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这是一张成都交通蓝图:建设成全国第四大国家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全国最大的内陆无水港;构建4小时、8小时快铁交通圈和连接世界主要城市的航空交通圈。 “全域交通”缩小城乡民生差距 周末,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日路上车流如织——姚渡镇的冬草莓熟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市民挎着篮子采摘、品尝,呼吸着新鲜空气。“前两年这条路不通,哪有人到我们这里来!如今路修好了,从成都来都只要半个小时,咱们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农家乐老板李先生说。 这是成都市打造“全域交通网”后带来的一个变化。“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包糟”、“自动按摩器”、“免费轿子”……这些是过去成都农村老百姓对交通状况的形象比喻。“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成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瓶颈,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农家乐的发展。”胡庆汉说,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除外向型交通的畅达,还必须实现内部交通的全覆盖。构建“全域交通网”,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农村老百姓最紧迫的民生诉求。 对此,成都市学习国外发展“全域交通网”的经验,健全市域快速路网体系,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长达290公里的城市快速路网,争取中心城区至各区(市县)除高速公路外,还有两条快速通道,实现中心城区至各区(市县)的城区“快速连通”、市域内相邻县城间半小时连通。 为改善民生,在构建半小时城区交通圈和半小时市域交通圈的同时,成都市还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进度,全力构建多形态、大容量、无缝化的立体公交系统。到2015年底,计划新增公交车8000台,力争构建起超过1000公里的城区公交专用道、日均载客能力超600万人次的现代城市公交体系。 在成都工作已有5年的余基琴深深感受到全域交通网带来的便利。她说:“自从有了地铁,早晚花在路上的时间大大减少,可以多点时间在家陪孩子,早上还可以给孩子做完早饭再上班。”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