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不仅仅“诗意地栖居”这么简单
“宜居”兼具“宜业” 没有市井的喧嚣,只有啾啾的鸟鸣、沿海公路岸的涛声及鼓浪屿小巷深处的琴声。这是柳苇初到厦门时留下的印象,那年他大学刚刚毕业。10年时间过去了,柳苇又去过厦门几次,留给他的全是美好。可当真行走在这城市的街巷中,柳苇也只是觉得“走过”而已。这里“诗意地栖居”的生活似乎让他感觉像一个过客,或者更像他二十几年以后将要过的生活。 以前,柳苇曾在深圳打拼过,眼下,他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北京。虽然北京的污染有些严重,但这里的工作环境更适合他,让他感觉到冒险、挑战和刺激,因为他想趁着年轻好好拼搏一番。他有时候也幻想:假如能寻找到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落脚,夫复何求。
不可否认,我国城镇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以粗放型的态势发展,其过程中因缺少统筹发展理念,讲求发展速度忽略发展质量,从而产生了诸多弊端。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市政、就业、住房、环境、交通等相关配套却未能及时跟进。 为提高城市管理质量,将“单击捕鸟”引资方式转变为“筑巢引凤”,营造适当的城市发展节奏,提高城市自洁和自我修复功能,改变发展太快造成的失衡,完善城市驾驭能力、调节能力和供给能力,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建筑环境与居住文化专业委员会、《现代居住文化评估体系研究》课题组,于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组织了30位城建、环保、人居、生态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制定了“宜居宜业”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城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以期给后人留下社会稳定、生态良好、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城市。 “宜居宜业”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考察城市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政务环境、经济环境、居住环境、生产环境及投资环境方面的发展水平。日前,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建筑环境与居住文化专业委员会在京举办了“2012中国宜居宜业型城市创建暨人居建筑论坛会”,会上推广了一批在宜居宜业城市创建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城市及区县。 “宜居宜业”评价指标体系倡导城市节约资源,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倡导城市加强环境保护,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扭转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倡导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成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生产设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创建“宜居宜业”城市,对发展优良生态环境,塑造良好城镇形象,提高城市吸引力和美誉度,做好优质招商引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城市有着深远意义。 走出“两高两低”困局 过去30年里的城镇化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发展过程中夹杂着很多矛盾与困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王凯在参与“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研究”课题中发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诸多如资源浪费、城乡间矛盾突出、二元化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王凯将其归纳评价为“两高两低”:很低的初级成本投入、很低的工资水平。包括某些城市建设的零地价及大量农民工的低水平工资;较高的经济收益与较高的环境代价。中国经济从1978年比较低的经济水平一路发展到今天,仅仅30年时间,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同时伴随的却是较低的发展质量和较高的环境代价。我国的能源消耗,包括土地资源、油气资源消耗,都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4到8倍。 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的“宜居宜业”的发展图景,在城市规划上要做大量的工作。王凯认为,第一,要切实以低碳、绿色的理念布局城市,将生态环保作为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第二,从城市发展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上,要从以前摊大饼的发展方式向自然融合的发展方式转变。所有的居住和就业公共服务全部集中在单中心的城市里,会给交通和就业带来很多难以缓解的矛盾。国外很多城市,特别是北欧和西欧的很多城市,其空间结构和自然环境就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哥本哈根的“手指形态规划”和轴带式的发展,就比较好地缓解了城市的土地扩张和人口增长的问题。第三,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最近北京有4条地铁线同时通车,使整个城市的交通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改观。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公共交通优先是很重要的。现在发达国家及先进城市都比较强调“慢交通”。在珠三角地区就建设了很多以自行车、步行并结合绿道建设的慢行系统,骑自行车可以在城市间穿行,这是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北京现在的轨道交通线网虽然比较发达,但出行条件依然不算优越,因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也就是最基本的步行系统没有形成,这是规划要考虑的。应该改变并创新规划的理念与布局,从而使城市大交通从常规的汽车交通逐渐向建立环保、绿色的交通体系过渡。第四,要建设良好的市政设施。市政设施属于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所以城市管理者一般都热衷于建高楼造大厦,但对于看不见的管线管网关注得较少。北京2012年的一场大雨,严厉地拷问了市政设施的标准和安全问题,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应该说,市政设施,给排水、燃气等管线的现代化,是未来实现宜居宜业城市的基本的保障。 毋庸置疑,以高标准、新理念的规划为引导的宜居宜业城市的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
会员评论